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風俗習慣 >  >> 民俗風俗

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少數民族彝族的來歷習俗

為什麼原創的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少數民族彝族的來歷習俗 常識可以成為熱門呢?關於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少數民族彝族的來歷習俗的常識需要注意哪些內容呢?更多精彩的與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少數民族彝族的來歷習俗相關的常識內容就在12867常識網風俗習慣欄目頻道,希望這篇關於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少數民族彝族的來歷習俗的信息可以為您解答疑問。

彝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彝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古時候就對歷法和宗教信仰有著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我中形成了自己的飲食和服裝文化,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彝族的來歷習俗
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彝族的來歷習俗

彝族的歷史

彝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時代(約公元前2570-2550年)。漢族文獻:《路史》卷二注引《通歷》:“地皇以三十日為月,十一月為冬至”。學者易謀遠《彝族古宇宙論與歷法研究》引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所編《賒豆榷濮、敘祖白》雲:“彝族相傳年、月、日、時‘編出來’的時間始於‘地皇’時: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時,一夜十二時。白天與黑夜,從此對半分。這些分好後,又分春與夏,再分秋與冬。一年為四季,四季都分明。日子長與短,年月與節令,都出地皇時。”可見,彝族傳說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漢族傳說中的“地皇”,且漢族文獻與彝族傳說異口同聲地說“地皇以三十日為一月”,這無論如何不能以“巧合”來解釋,只能解釋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實的,地皇時代彝族的雛形已經有了。那麼根據《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於4500年前。民族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比如漢族,是在先秦華夏族的基礎上融合多個民族以後,在漢代的時候成形的。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區,地形閉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漢族少多了,相信她是一個血脈相對單純的民族。能夠在4500年裡一脈相傳,生存至今,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彝族的婚禮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繡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伙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伙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伙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凶猛地攻擊小伙子,使來“搶親”的小伙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伙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伙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裡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斗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斗。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領著新娘認父母。下午,新郎便約上一個伙伴,跟著新娘回娘家,去認岳父母。如果那個作陪的小伙子是個調皮鬼,當他們到新娘家時,這個小伙子便會搶先進門,甜聲甜氣地首先叫爹叫媽,接著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個才是自己的女婿。

彝族的飲食習慣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為荞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幾個省。雲南彝族占2/3,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極為豐富,以農業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荞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彝族喜歡養羊,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羊肝、羊胃先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燒食,也有的生食;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蘿卜絲拌後腌做鹹菜,放在飯上蒸熟吃,味道特別鮮美。

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鍋煮,不用刀切。煮熟後用手將雞撕成條塊,蘸辣椒、花椒汁食。雞頭由老人吃,並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彝族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制。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

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一半留給自己吃,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年豬多用來腌制,掛起來,陰干後成為臘肉或火腿。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煮新荞麥飯。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莊稼好,無災無病。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時有"嘗新"習俗,即吃新稻谷。這些都是節日喜慶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規格或大或小,以椎牛為大禮,打羊、殺豬、宰雞漸次之。打牲時,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

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莊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莊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評價陪坐於鍋莊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莊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

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
在農村無論婚喪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習俗。即早上六碗萊,如水豆腐、紅燒豬肉、回鍋肉、白菜粉條、豬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萊,如黃條、紅燒肉、,绉沙(炒肉皮)、千張肉、涼白肉、燴臘腸、花生等,經濟寬裕的還要炖上一碗雞。彝族擅長烤、炸、煮、拌等烹調技法,口味嗜鹹、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餅而聞名。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荞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巖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肴。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風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肴,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彝族的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傳統節日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谷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斗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斗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彝族的民族器樂

彝族的歌曲有:史詩歌、情歌、喜歌、風俗歌--內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師調等多種曲調;從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類場合中演唱,氣氛較為輕松隨意;“雅”是一種獨唱山歌,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為觸景生情;“左”是一種婚禮歌,在舉行婚禮大夜晚,由主客雙方各出兩名歌手邊舞邊唱;“格”是一種悼念死者時或祭祖活動時的規定動作,畢摩用酒或水澆到燒紅的烙鐵或炭塊上,同時念念有詞,將需要供奉的祭品或需要解除的東西在升騰的水蒸氣中晃一下,有時候是中邪的人從澆過水的烙鐵或炭塊上跨過,意為消除物或人身上不干淨的東西。所念的詞非即興創作,有許多世代相傳的手抄文本,視不同用途擇而頌之;“畢”是指彝族畢摩在進行宗教活動時念頌經文的行為。音樂則有歌舞音樂、口弦音樂、吹葉子音樂,其中也各有許多曲調。此外,還有多種樂器:月琴是彝族最喜愛的樂器之一,弦普遍為兩根,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口弦是用竹質、銅質制成形狀象竹葉的簧片,在中間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來調節音色;“瑪布”是彝族獨特的樂器之一,其吹奏特點是利用鼻孔吸氣,讓鼓腮連續不斷送氣,可模仿嬰兒啼哭,鳥雀鳴唱;葫蘆笙和唢吶,多用於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調。

彝族的服飾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绺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镯、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干式樣。這裡介紹其中幾種。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維吾爾族 ·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 ·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柯爾克孜族 ·達斡爾族 ·景頗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溫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烏茲別克族 ·門巴族 ·鄂倫春族 ·獨龍族 ·塔塔爾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漢族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