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原創的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春聯起源於什麼 常識可以成為熱門呢?關於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春聯起源於什麼的常識需要注意哪些內容呢?更多精彩的與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春聯起源於什麼相關的常識內容就在12867常識網風俗習慣欄目頻道,希望這篇關於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春聯起源於什麼的信息可以為您解答疑問。
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帖春聯和貼門神。那麼,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春聯起源於什麼?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春聯起源於什麼
春聯(The Couplet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讀作chūnlián,也叫“春貼”、“對聯”等。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願望,諸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之類。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時人們張貼的春聯,無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個有意義的途徑。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有時過年在農村或者小縣城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別顏色紙張寫的春聯風俗: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帖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托哀思,故春節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捨,雞鴨捨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為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對了,還有神仙的對聯:“灶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為灶神上天後向玉帝匯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灶神。“土地爺”的春聯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意為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獲。“天地爺”的春聯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群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院子裡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裡的牆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裡靠炕的牆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裡需貼上“勤儉節約”等,到處是一片紅紅的春聯。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