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那麼多年壓歲錢,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壓歲錢是我國的特有的一種傳統習俗,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在除夕那天父母都會給孩子壓歲錢,是對孩子的一種祝福,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可以更好的成長,可以健康快樂。
壓歲錢的簡介
壓歲錢是指中國春節時長輩送給未成年晚輩的紅包。到清代,才有兒童慶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至中華民國,又曾流行以紅紙包100銅元,以示“長命百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才用紙幣,以示祝福。
過年時有發壓歲錢的風俗。壓歲錢是分兩種的,一種是叫“壓祟錢”。“祟”是倒霉、晦氣、不吉利的意思。孩子永遠是大人的希望和未來,給孩子們“壓祟錢”,希望能“壓祟除邪保平安”。另一種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壓歲錢的由來
發壓歲錢的風俗,其實流傳很久了。最早的時候叫“壓祟錢”。“祟”是倒霉、晦氣、不吉利的意思。孩子永遠是大人的希望和未來,給孩子們“壓祟錢”,希望能“壓祟除邪保平安”。
在古代的中原地區,壓歲錢還被稱為“押歲錢”、“壓勝錢”等,意思是相同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古時“壓祟錢”是一種外圓內方仿制的小銅錢,用紅帶子穿過錢孔,打個中國如意結,系上紅穗子,可以佩在身上避邪。大人用彩色的絲線,穿過一個個銅錢的孔,串成一條龍的形狀。當孩子睡熟後,將“壓祟錢”盤在孩子的床腳邊,或者放在孩子的枕頭旁。
據說鬼祟邪惡的東西都是夜晚出來的,“壓祟錢”可以鎮住噩夢,鎮上一年。
“壓祟錢”經過了漢朝、唐朝、宋元及明清民國的發展,逐漸成為了現在這種紙幣,連號的新紙幣就成了壓歲錢,蘊涵著長者對晚輩“好運連連,喜事連連”的美好希望,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壓歲錢的傳說
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凶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
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背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還有一說是,它最早出現於唐朝宮廷,當時宮中有散錢之風。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雲: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嫔妃,每於春時,各於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在《宮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
春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從春日“擲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後又發展到贈“洗兒錢”。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稱,楊貴妃生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它與正月初一春節結合,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制的“壓歲錢”。
壓歲錢是我國的傳統民間習俗,是在除夕守歲的時候的一種祝福,是長輩們給孩子的護身符,也是晚輩對長輩的一種尊敬,錢多錢少倒不是特別的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讓這種習俗變了味道。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