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Dai),一般是指中國境內的泰老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傣族主要分布在泰國、老撾、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中國境內的傣族主要生活在雲南的熱帶河谷地帶及溫度較高的高原盆地。傣族源於長江中上游地區及雲貴高原地區的濮人,在公元前後吸收了大量越人及越文化後,形成現代傣族的雛形。
傣族潑水節
傣族的起源
傣族源於長江中上游地區及雲貴高原地區的濮人,在公元前後吸收了大量越人及越文化後,形成現代傣族的雛形。
至少在公元前八世紀,傣族先民濮人已經廣泛分布於雲貴高原各地,到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已經形成夜郎、達光(哀牢)等幾個比較大部落聯盟國家。
公元前三世紀末開始,嶺南一帶的越人因秦始皇南征、南越王的壓迫,陸續沿著珠江水系、紅河水系湧入雲貴高原,逐漸融入到濮人中,濮人吸收了大量越人及越文化後,形成現代傣族的雛形。
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一般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區的傣族信仰原始崇拜宗教及印度教。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地區傣族民眾受南傳上部座佛教文化影響比較深,一般都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也有一些比較封閉的地方仍然信仰原始崇拜宗教;紅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地區的傣族主要受到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但基本保持了傣族最古老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地區的傣族主要受到印度教文化的影響,大多數信仰印度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中國境內的傣族主要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崇拜宗教。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德宏等地的傣族以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為主,也兼信原始崇拜宗教;麗江、大理、楚雄、玉溪、紅河、文山等地的傣族以信仰原始崇拜宗教為主,也崇尚儒教文化。
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的傣族,60歲以上都會參加受戒修行,不再殺生,參加每年三個月的“豪沙”(關門節),到佛寺安居,誦經赕佛,直到過世。
在西雙版納、普洱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一段時間,在佛寺內學習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識。在這些地方只有入寺當過和尚,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後還俗。他們穿戴一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然後他們剃去頭發,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現今,因九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讀完中學,大學畢業之後參加工作,然後再請一周或一個月的假,入寺學習。回家後仍然算是“康朗”,即還俗的僧人。
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還沒有入寺為僧後又還俗的普遍情況。
傣族的民族節日
潑水節
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德宏的潑水節每年4月11日-12日)。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其大多數都與佛教有關。
關門節
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歷九月中)。象征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谷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傣族的飲食習慣
傣家宴席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巖石上的苔藓,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糁(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鳝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蟲類特產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裡,回去後入鍋焙干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築巢於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後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淨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十足。
特色飲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於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較發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禮儀食俗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
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傣歷9月15日)、開門節(傣歷12月15日),均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腌蛋、干黃鳝等。
節慶食俗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趕擺黃焖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焖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裡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新娘過門後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並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後方可吃正餐。
祭祀食俗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特色食品
酸肉:傣族傳統風味菜肴,用牛肉經過腌制,而後炒制而成。特點是酸香味濃,可幫助消化。制法是將新鮮的黃牛肉用淘米水洗淨,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鮮花椒葉、鹽、米飯拌勻,裝入瓦罐,淋入白酒壓實,上蓋,用草木灰與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漬一個月即成。將腌好的黃牛肉切成絲,與青蒜苗炒熟。
火燒魚: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特點是軟嫩鮮甜,原汁原味。制法是將鮮魚去鰓和內髒,洗淨,將蔥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葉末、芫荽末、野花椒葉末、薄荷、茴香葉末、香茅草葉末、草果粉、味精、鹽、料酒拌制成餡,裝入魚腹,頭尾折攏,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葉,埋入木柴燒後的炭或熱灰中燒熟,取出去掉芭蕉葉和香茅草,裝盤即成。
腌牛頭: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其制法是將牛頭、牛腳去毛、去蹄殼,砍成塊煮爛,去骨,切成肉條,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時,取出改用冷水洗淨,再將野花椒葉、紅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內,加鹽、白酒拌勻入味,裝入瓦罐壓實,蓋上蓋密封,半月後即成。食時可蒸、可炒,是佐酒涼菜,脆嫩酸香、麻辣清涼。
酸角:冬春兩季,天高雲淡,風清氣爽,走進西雙版納的傣家村寨,很容易見到一種當地人們特別喜愛的果樹——酸角,它樹身高大,樹干粗糙,枝葉扶疏,枝頭掛著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彎鉤形莢果。酸角又稱酸豆、羅望子、羅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語)、甜目坎、通血圖,為蘇木科酸角屬熱帶、亞熱帶常綠大喬木,該屬僅含酸角1種,有兩個類型:甜型和酸型。酸角喜歡炎熱氣候,在年均氣溫18oC—24o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區都能正常生長。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