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風俗習慣 >  >> 民俗風俗

東鄉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少數民族東鄉族的習俗

 

東鄉族是中國甘肅地區頗具特色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歷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發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東鄉族。

東鄉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東鄉族的來歷習俗
東鄉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東鄉族的來歷習俗

東鄉族的民族概況

東鄉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肅臨夏地區)東鄉地區而得名。該民族自稱“撒爾塔”(Sarta)。是以撒爾塔人為主,融合當地回、漢、蒙古族等逐漸形成的。撒爾塔原始意思為“商賈”,指定居於中亞一帶信仰伊斯蘭教的各種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統稱為色目人。東鄉族的來源和形成,一度觀點頗為分歧。其中蒙古人為主說,早在明末清初時期,東鄉族人民積極參加了以米刺英、丁國棟為首的農民起義。由於民族形成的特殊環境,所以東鄉族形成時,其社會結構即為社會制度。東鄉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鄉族的詞匯中,漢語借詞較多,也有不少突厥語、阿拉伯和波斯語借詞。東鄉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如今使用的是漢文,絕大部分群眾懂漢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主要分布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甘肅蘭州市和廣河、和政、會寧、玉門等縣市及新疆伊犁州,寧夏、青海也有少量定居。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東鄉族人口數為515000。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使用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部分人會說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東鄉族、撒拉族以及保安族,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與回族關系密切。裕固族則屬回纥後裔,歸突厥語族,屬突厥人;因信原始宗教和喇嘛教,被劃為蒙古人。但由於近代的語言的發展,形成了以語言劃分民族的范例。

東鄉族是14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構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從13世紀以來,河州一帶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內的蒙古軍駐守、屯田之地。13世紀末,鎮撫陝西、甘肅、寧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難答皈依伊斯蘭教,其屬下蒙古人大部相從。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區。14世紀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難答與皇後伯要貞氏等策謀政變,事洩被殺,但其屬下勢力仍很強大。其子曾聯合伊斯蘭教群眾反叛,為元朝政府鎮壓,阿難答屬下紛紛逃避。當時交通不便、偏僻閉塞的東鄉,就成為阿難答屬下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區之一。他們在這裡與當地漢族、藏族等長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漸融合成為東鄉族。

對東鄉族的族源,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主要有二:一說成吉思汗於1226年征西夏時,兵臨河州、臨洮一帶,將部分蒙古軍留駐此地,這些人以後進入東鄉,形成東鄉族;一說成吉思汗西征時,從中亞、波斯擄來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於東鄉,以後形成為東鄉族。還有一說認為東鄉族源於吐谷渾。但關於東鄉族源和形成問題,大部分學者持上一種看法。

東鄉族的飲食習慣

東鄉人的基本飲食,以小麥、青稞、玉米和豆類、洋芋(馬鈴薯)為主食。通常人們的面食種類有:“饅頭、面條、油香等。最負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雞娃”和手抓羊肉等飲食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雞娃”很有講究,把整雞各部位分為13個等級,“雞尾”最珍貴,一般給席上的長者或尊貴客人吃。

東鄉族的飲食上喜吃飯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東鄉族每日三餐不離洋芋。洋芋既可當菜,又可當飯。煮、燒、烤、炒均可,特別是冬春二季。東鄉族還喜把青稞面,大麥面做成“鍋塌”或“瓊鍋馍”作為主食。

東鄉族熱情好客,以雞待客是東鄉人的傳統禮節。東鄉人在宴席上吃雞十分講究,通常把雞的各個部位分成13個等級,按輩份吃相應等級的部位。在13個部位中,雞尖(雞尾部)最為尊貴,一般只有席間主客和年長者才有資格享用。

東鄉族制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制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

東鄉族人喜歡喝紫陽茶和細毛尖茶,一般每餐離不開茶,多數用蓋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壺的。蓋碗亦稱“三炮台”,即由茶蓋、茶碗和底盤座組成。

東鄉族的特色飲食

“麥索”是東鄉族風味食品,將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青稞或大麥,摘下來蒸熟,用小石磨碾制成筷子頭大小的柱狀體,拌上大蒜、辣椒面吃,獨具地方特色,是東鄉人用以待客的珍貴食品。有時也用油香、手抓羊肉、雞肉等待客。

“羅波粥”是一種特制的美味可口的肉粥,和回族人愛吃的肉油飯相類似,其作法是,在肉湯裡放入小麥、青稞、蠶豆、扁豆、玉米和肉絲,煮成糊狀即成,美味可口,若再泡上油香,就是東鄉族的上等佳肴。

東鄉族的婚戀習俗

東鄉族婚禮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基本上由父母決定,男女青年不得謀面相談,大多通過媒人中間傳話。一般先由男方請媒人到女家說親,女方應允後,男方就要送“訂茶”做見面禮。之後便履行正式的訂婚手續,即送彩禮。屆時,由男方及其父親,叔伯、媒人、陪客共攜彩禮赴女家。彩禮分兩種:一種是茶葉、紅糖、糕點等,一是經媒人事先議訂的衣服,現金及耳墜、手镯等。東鄉族有些山區還有訂婚送饅頭的習俗。男方家將當年收下的小麥磨成白面蒸成饅頭,每個約1公斤,頂部預先抹點姜黃,用刀稍稍切開,蒸熟後,雪白的饅頭頂部如開黃花,預示親家來年五谷豐登。

婚禮當天,新郎與娶親隊伍來到女方家。請阿訇念結婚證詞。如此婚姻才被社會所承認。如有一方表示不願意,阿訇則不能強行念“尼卡”,婚約即為無效。到新郎家門前,新娘要由送親的兄弟抱下馬車進院子。親朋好友歡聚一起唱“哈利”,表示祝賀。賓客中一人帶頭呼“哈利”,眾人和之,並按拍節擊掌或拍手臂,腿彎曲成騎馬的姿勢,左右轉圈。唱詞由賓客即興編唱,內容大多為新郎英俊,新娘美麗,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等贊美之詞。婚禮高潮期間,人們還戲谑性地將新郎的父親或叔伯等長輩臉上抹鍋黑,翻穿羊皮襖,腰系鈴铛,頭頂破帽,手腳象征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騎毛驢“亮相”,人們稱之為“戲公公”。

東鄉族有許多有趣的婚禮習俗,如新婚之夜鬧房砸枕頭。新婚之夜,戲鬧的小伙子們手持早已准備好的枕頭,朝炕角上蒙著面紗的新娘砸去,護衛新娘的女友們則組成一道防線,將砸過來的枕頭反砸過去,哄笑呼叫,場面十分熱鬧。然後,女友們揭去新娘面紗向眾人“亮相”,並打開箱籠,出示珍貴的嫁妝。至此,夜深人靜,新郎、新娘便進入洞房花燭的夢鄉。

第二天晚飯,新娘則要下廚擀長面,稱“試刀面”,男方家則要請鄰裡的老人來鑒賞新娘的茶飯手藝。

東鄉族的重要節日

民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一年12個月,每個月36年後循環往復一次。這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東鄉族的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爾德節、阿守拉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開齋節

伊斯蘭教教歷9月是戒齋的月份,9月因此稱之為齋月。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飲不食,不准說污言穢語,夜間飲食,稱為“封齋”。伊歷10月1日開齋,舉行慶祝活動,稱為開齋節,或稱“爾德節”。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除了去清真寺聚禮以外,還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念經祈禱,悼念亡人。鄰裡間相互上門做“賽倆目”,互相問安。婦女們則在家裡炸好油香、油裸、馓子分送親友,互相拜節問候,這樣慶祝三天,非常隆重。古爾

古爾邦節

鄉人稱之為“阿也”,“阿也”東鄉語意指節日的意思。這一節日,一般在開齋節後72天舉行。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經濟條件允許的,過古爾邦節,家家戶戶都要宰牛或羊慶祝。所宰的牛羊肉,或請眾鄉親在家裡共餐,或奉送給清真寺和每個鄰裡親友。古爾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許獨家享用;即便是上門的乞丐,也要一視同仁,讓他吃飽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古爾邦節必宰羊,源自《古蘭經》的一個故事:先知依布拉欣年老無子,苦苦祈求安拉賜子,果然得應,取名伊斯馬儀。但依布拉欣夢見安拉示意讓他獻祭回報,夢醒後,依布拉欣用兒子獻祭,他的忠誠感動了安拉,便賜羊代賜兒子,這是宰牲節的來歷。伊斯蘭教信徒過這個節日是為了表示對安拉的恭敬順從,效法依布拉欣,隨時為主獻出一切。東鄉族人在古爾邦節這天,不分富貴貧賤,坐在一起聚餐,顯示著民族的和睦團結。

聖紀節

紀念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節日,在伊歷3月12日或13日舉行(誕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過聖紀節一般的紀念方式是舉行各種形式的家會,誦讀《古蘭經》。過聖經一般要宰羊、宰雞,大家共食。有的聚眾在清真寺、拱北裡過,有的則在自己家裡辦。阿守拉節:“阿守拉”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省“10”即伊斯蘭教教歷的1月10日,相傳,真主在這一天造化了人類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後,在這一天重新相會。東鄉族大部分人也很重視阿守拉節。在東鄉,阿守拉節主要是婦女兒童們聚會的節日,每年由各家主婦輪流操辦。一個村裡,哪位掌家的婦女吃上雞頭,就輪到她操辦,其余各家各戶只出一些小麥和清油。男人們念過經,作過祈禱儀式後,簡單一吃就走了。剩下婦女和兒童,邊吃邊說邊笑。對東鄉族婦女來說,“阿守拉”還有糧食節的寓意,寓有對當年的糧食豐收,五谷豐登的美好祝願,這一點與宗教無關。

糧食節

東鄉族的傳統宗教節日,即伊斯蘭教的阿術拉節,每年農歷三月十一日舉行。東鄉族阿術拉節是婦女和兒童的節日,屆時,各家主婦輪流主持。按照古規,男人們只舉行一個簡單的祈禱儀式後即走開。節日裡吃一種東鄉語叫“羅波弱”的肉粥,寓有對當年五谷豐登的祝願。

東鄉族的宗教信仰

東鄉族信仰伊斯蘭教。東鄉族的族源主體——元代西域的色目人就信仰伊斯蘭教。13世紀時,東鄉等地區已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經堂教育中心。至今東鄉族自治縣境內,還有一些穆斯林先哲的廬墓。18世紀初,伊斯蘭教逐漸成為東鄉族共同的宗教信仰。解放前,東鄉族的伊斯蘭教的教派和“門宦”制度極為復雜。“門宦”是指教派中的小派系,又稱“道堂”或“拱北”。東鄉地區有兩大教派:格底目與伊赫瓦尼。或稱老教與新教。老教中有四大門宦。新教不設“門宦”制度,並宣稱恢復伊斯蘭教的正統信仰,得到廣泛的擁護與支持。10世紀初,已流行開來,傳到了寧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區)。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維吾爾族 ·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 ·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柯爾克孜族 ·達斡爾族 ·景頗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溫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烏茲別克族 ·門巴族 ·鄂倫春族 ·獨龍族 ·塔塔爾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漢族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