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朋友”似乎多得很,社交網站上的“朋友”就不用說了。現實生活中,不論是工作中認識的,還是生活中認識的,剛剛交換完名片,轉身給後來者介紹時就會說:這是我的朋友。
法國電影《我最好的朋友》中,古董商人弗蘭克就是一位自認為有很多朋友的人。
故事開場時,弗蘭克為了買到一件古董而去參加一個葬禮,回來後百感交集,因為他發現算上逝者的遺孀,參加葬禮的只有7個人。可是當他把這個信息告訴共進晚餐的工作伙伴時,一個心直口快的人說:參加你葬禮的人不會比這多!
弗蘭克非常吃驚:為什麼?別人回答:因為你沒有朋友。
弗蘭克替自己辯護:“想看看我的記事本嗎?我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的,我每天都有至少15個約會,都要和別人一塊吃飯。”
對方很干脆地打斷他:別提那些社交應酬了。在你眼裡只有古董最重要。我們說的是你的朋友,你最好的朋友。
然後他們打賭,如果弗蘭克能夠在10天內向工作圈裡的人展示自己最好的朋友,就將贏回與合伙人合買的價值20萬歐元的古董陶罐。
於是,這位古董商開始尋找並展示自己的朋友。他先在熟人中去尋找,結果發現大家都不喜歡他,只是把他當作生意伙伴或者熟人而已。善於學習的他轉而去書店找有關交友的書,又去心理醫生開辦的交友小組學習交友之道,還給友誼熱線打電話咨詢,同時注意觀察周圍的人……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出租車司機布魯姆。
布魯姆是一個百科知識控,總是如饑似渴地學習並且積累各科知識,從小就立志要參加電視台的知識競賽節目。布魯姆此時也正被朋友的問題所困擾:他最好的朋友帶走了他的妻子,為此,他傷心了很久。
兩個人相識後,弗蘭克還真學到了一些東西,懂得與人交往時“要微笑、友善、真誠,尤其是要真誠”,雖然弗蘭克當時並沒有真正懂得真誠的含義,但是他的虛心好學、努力實踐還是打動了布魯姆。漸漸地,他們的關系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兩個人都開始把對方當作最好的朋友。
但是當弗蘭克宣布這件事時,合伙人提出:“最好的朋友是能夠為你去冒險的人”,為了證明布魯姆會為自己冒險,弗蘭克想了一個馊點子:說服布魯姆砸了自己的陶罐,“這樣我就可以要到保險,從而擺脫財政危機”。
當布魯姆深夜進入弗蘭克家要砸陶罐時,突然燈火通明,弗蘭克得意洋洋地對早已坐在那裡的幾個生意伙伴說:“你們看,這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可以為我去冒險。”
布魯姆無比震驚也無比傷心,一怒之下把那個陶罐砸了,留下瞠目結舌的弗蘭克一干人。
之後的過程就省略了,結局是,弗蘭克終於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友誼,並在一年之後與布魯姆和好。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友誼是用來做什麼的?這些問題是沒有標准答案的,但是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從我們不可以用友誼做什麼的角度看,這些問題至少有一些底線。
首先,友誼是不可以被考驗的,良好的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粘合劑是人格特質中的信任、真誠與公平,友誼更是如此。當我們起意要考驗朋友時,這表明我們對對方是沒有信任的,因此,當考驗發生時,你的真誠就蕩然無存。不僅如此,考驗破壞了社會交往中的公平原則,我認定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給予你完全的信任,你卻不信任我,還要用如此惡劣的考驗來檢驗我,這不公平,這讓我無法再信任你。所以,考驗對友誼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
其次,朋友是不可以隨便拿來用的。那種剛認識就把對方當作“朋友”,並且一有機會就要用人家的,不是在交朋友,是在建立利益關系。電影中有一句話“要保持距離”,中國有句成語“君子之交淡如水”,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好朋友不是用來解決一般問題的,是要和你分擔與分享你最深層的傷痛與快樂的,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幫助時,只要能借助社會服務系統,就一定不要麻煩朋友,這樣在關鍵的時候,你反倒更容易得到來自朋友的支持。
還有,不可以讓朋友為你做不正當或者說不合底線倫理的事,如此你就陷朋友於不義了,純粹是在利用別人。就像電影中的弗蘭克陷布魯姆於不義之時,這就不是在交朋友,而是在樹敵了。
反之亦然。如果某個我們原先認為是朋友的人設套考驗我們,總是利用我們為他做事,甚至要我們為他去做不義的事,那麼很顯然,他絕不可能是我們的朋友,對這樣的人,要敬而遠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