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環境中,不論是作業人員還是當地居民,對維生素的需要量比常溫同樣情況下的機體顯著增加,一般北極地區人體維生素的需要量比溫帶地區約增加30%—35%。特別是維生素C,美國、加拿大對北極地區工作人員主張每日供給500毫克,前蘇聯對寒冷地區居民維生素C供給量根據勞動強度的不同定為每人70毫克—120毫克G由於低溫環境使熱能消耗增加,與能量代謝密切相關的維生素B1、B2和尼克酸的需要量也隨之增加。
近年來,人們對維生素E的耐寒能力及其機制研究很多。認為維生素E能改善由於低溫而引起的線粒體功能降低,提高線粒體代謝功能。維生素E還能促進低溫環境中機體脂肪等組織中環核苷酸的代謝,從而增加能量代謝,提高耐寒能力。
除維生素E以外,維生素B2能參與機體甲狀腺素調節能量代謝,在低溫環境中,補充一定量的B2,可促進體內氧化磷酸化過程,增加產能,有利於增加機體的耐寒能力。此外,維生素A、維生素B6、維生素C與泛酸,均具有對暴寒機體的保護作用和緩解應激作用。
寒冷地區易缺乏鈣和鈉,鈣的缺乏主要由於膳食來源缺乏、日照時間短,致使維生素D不足,因此應增加富含鈣的食物。低溫環境下食鹽的需要量升高,據調查寒帶地區的居民每日食鹽攝人量高達26克—30克,但血壓並未隨之升高。有報告表明低溫條件下攝人較多食鹽可使機體產熱功能加強。
研究表明,低溫作業人員血清中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有一定的變化,常見鈉、鈣、鎂、碘、鋅比常溫中降低。在膳食調配時應注意選擇含上述營養素較多的食物供給,以維持機體的生理功能,增強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低溫作業的工作效率。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