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雜糧怎麼煮最有營養
豆類雜糧怎麼煮最有營養
五谷雜糧有悠久的食用歷史,傳統上因為“不好消化”“不好吃”而被當作“粗糧”。這在營養不足的古代當然是對的。現在,對許多人來說,溫飽已經不成問題,反而是能量過剩導致的問題更加突出。許多科學研究顯示,熱量高、好消化的精米白面與肥胖、高血脂、高膽固醇、糖尿並癌症等等有一定關系。五谷雜糧,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等等現代人更容易缺乏的成分,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們也就華麗轉身,成為了“健康食品”。
然而它們都難以烹煮。尤其是豆類雜糧,通常都有堅硬的外殼,沒有煮爛的話很難下咽。高壓鍋來煮當然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但是在古代,人們有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歐洲,有一本無名氏寫於1838年的書,介紹了兩條煮豆的秘訣:一是用河水或者溪水,而不要用井水;二是,如果只有井水可用,就在裡面加入蘇打粉。隨著蘇打粉的加入,水會變白變渾,一直加到水不進一步白為止,然後用澄清的水來煮豆。
分子美食學的創始人蒂斯對這種民間智慧充滿了興趣。他一如既往地用實驗來驗證這些秘訣,並且尋求背後的科學機理。他首先想到的是:蘇打粉的加入增加了水的鹼性,是不是酸鹼性對煮豆會有影響呢?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他拿了三個同樣的鍋,放了同樣多的蒸溜水和豆,在同樣的火力下煮。第一個鍋不另外加東西作為對照,第二個鍋中加了一些蘇打粉增加鹼性,第三個鍋中加了一些醋增加酸性。等到第一個鍋中的豆煮熟,三個鍋中的差別不用任何儀器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加了蘇打粉的豆已經開了花,而加酸的卻還依然堅貞不屈。
為什麼加鹼有助於把豆煮爛?蒂斯分析說,豆類的堅硬外皮是由果膠和纖維素組成的,而果膠分子中有大量的“羧基”。羧基是有機酸的功能基團,醋之所以酸就是因為醋酸分子中有一個羧基。在酸性環境中,羧基會老老實實地呆著。而在鹼性環境中,羧基的氫原子會離家出走,跟鹼私奔而去。這樣,剩下的羧基就因為缺了一個氫而帶上負電。不同的果膠分子都帶上負電,就會互相排斥。正所謂最堅固的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當果膠分子們互相拆台,由它們組成的豆皮也就土崩瓦解了。
在水裡加蘇打粉,其作用並非僅僅是增加鹼性。河水溪水與井水的區別,還在於水的“硬度”。水的“硬度”是衡量水中的鈣和鎂含量的指標。井水中的鈣鎂離子多,所以水的硬度高。蘇打粉是碳酸鈉,能與鈣鎂離子結合生成沉澱。加入蘇打粉後看到水變白,就是沉澱出來的殘酸鈣和碳酸鎂。當沒有更多的白色產生,就說明其中的鈣鎂被除去得差不多了。經過澄清的水,“硬度”就大大降低了。
從無名氏的民間智慧來看,是不是水的硬度對煮豆也有影響呢?為了驗證這一點,蒂斯還是做實驗。他用了兩個同樣的鍋、同樣的火力、同樣多的豆和蒸餾水,但是在第二個鍋中加入了鈣增加水的硬度。45分鐘之後,蒸餾水煮的豆已經完全熟透,而加鈣煮的豆還象木頭一樣堅硬。蒂斯解釋說,鈣離子含有兩個正電荷,能夠與豆皮中的植酸和果膠結合。這種結合把它們緊緊地拉在一起,堡壘也就更加堅固,要想攻破就更加費勁。
現代人當然不用這麼復雜。首先,很多人用的桶裝水是經過純化的,水的硬度本來就不高。其次,溫度是影響顯著的因素。在高壓鍋裡,溫度能夠達到110到120攝氏度。雖然只比普通鍋裡高一二十度,但足以使煮豆效率大大增加。
增加鹼性對於把豆煮熟很有效,但是它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帶來其他的影響。比如煮綠豆,人們除了希望煮熟,還希望盡量保持湯的鮮綠。加鹼可以更快煮熟,但是綠豆湯中有一些多酚化合物,在鹼性條件下會被迅速氧化,生成棕褐色的色素,從而使綠豆湯變色。
此外,酸鹼性對湯的味道也會有很大影響。所以,要不要通過加鹼來加快煮豆,需要有更全面的考慮。
除了煮豆,其他五谷雜糧的情況也類似。要想把它們煮得爛熟,除了用高壓鍋、增加煮的時間之外,用純淨水和加一點鹼都是很有效的辦法。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