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你可以很輕松搜到一堆這樣“海鮮不能吃”的話題,它們有的用科學語言來表述:“魚體腹腔兩側有一層黑色膜衣,是最腥臭、泥土味最濃的部位,含有大量的類脂質、溶菌酶等物質。“蟹心、蟹胃、蟹腸、蟹腮等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都不能吃。”“蝦線是蝦的呼吸道,有髒東西,不能吃。”“螺蛳的尾部為排洩物,不能吃”……
縱觀這些不能吃的水產品“死角”,有人抗議道,你們太講究了,俺們長在海邊的人,一手拿塊玉米餅子,一手拿著鉤子蹲在礁石上,邊敲著剛逮著的牡蛎邊吃,哪裡還管它有什麼黑綠色的排洩物呀,吃對蝦時也不會挑蝦線照樣吃得很美味,一般像蛏子、海螺等用開水煮干淨即可,吃的就是這股鮮勁。
“不能吃”的科學依據並不充分
一方面,海鮮“欺生”,不常吃海鮮等水產品的人容易產生過敏,另一方面,這些口口相傳得來的“挑蝦線、剝魚黑膜、斷海螺尾”等種種棄食海鮮“死角”的經驗之談,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
很多營養學方面的專家都表達了對這種經驗之談的不肯定,“蟹的腮扔了,魚腹部黑膜一般都扔了,但究竟是為什麼?多數人覺得是內髒器官富集了細菌和微生物,心裡覺得髒,而且口感上也不好吃。”“螃蟹的鰓、腸等內髒含有大量細菌和毒素,吃時一定要去掉。”高級配餐師於仁文強調說。
吃螃蟹時碰到六角形的蟹心、三角形的黑膜和緊挨著蟹黃的有點黏糊的晶體狀東西,除了蟹腮不吃外,其余都沒問題。
解剖“死角”
水產品監督力度最大為農殘問題
水產品生產目前監督力度最大的是農殘問題,以及產地污染問題,但這麼多年來,水產品監測的合格率達95%。
在目前農產品追溯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情況下,消費者應該到正規水產品市場購買,但不要極端:“水產品本身對水裡面的污染物是很敏感的,如果污染濃度過高的話,魚蝦蟹貝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更別說活著被販賣到消費者手裡。我們吃的所謂"死角"即魚腸等內髒部分,說白了和豬下水、羊下水一樣,屬於水產品的下水,你吃不吃內髒,很多時候這是由飲食傳統、飲食習慣、心理因素等決定的,安全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影響。”
不吃“死角”屬飲食習慣差異
比如說海螺的尾部,很多人不吃,但是也有很多人如在海邊長大的人吃;國外的人吃扇貝只吃扇貝柱,但是我國人吃扇貝是整個都吃下去。還有人愛吃魚鳔……“這純屬飲食傳統、習慣差異。還有個體的口感、感官上的喜好差異。”
實際上,吃蝦線對人體究竟有什麼危害?臨床上並無證據。而魚腹部的黑膜本身是其內髒保護膜,不去除它食用本身對身體並無害,但是從口感上感覺會差一些,魚肉也不如去掉黑膜後的雪白怡人。”
目前尚無吃“髒器”中毒的案例
目前並沒有臨床依據和科學研究能證明可能聚集在內髒裡的微生物、污染物等會對人體造成多大的危害。
有沒有不能吃的“死角”呢?如果你對這個部位持懷疑態度,或口感和心理都覺得髒,吃下去心裡感覺不舒服,大可以就不吃,經驗有經驗的道理。淡水魚的魚膽是苦的是從口感上說的,魚鰓、螃蟹的腮等呼吸器官是不能吃的,髒東西都藏在腮裡。而其他部位如蟹腸等,沒有說絕對不能吃的。
反方聲音
“死角”能扔掉就扔掉
海產品的內髒、呼吸器官、排洩器官等本身屬於菌類、微生物等聚集的地方,說“不能吃”有一定道理。
海關在檢驗檢疫進口的魚類時,往往抽查魚的髒器魚鰓處,一般在魚鰓處會有很多代謝物、污染物和細菌,但如果抽查魚肉本身,微生物指標等也達標。動物內髒部分容易聚集大量細菌和毒素,對於海產品中的這些“死角”,沒有什麼特別非要吃的,能扔掉就扔掉。
營養建議
每日食用海鮮 淨重不超100克
現在水污染嚴重,水產品本來就是污染最重的食物類別,它同時可能存在寄生蟲等食品安全問題,以及過量食用後蛋白質和嘌呤過多的問題。
說成毒藥是誇張,過節偶爾吃一次沒事,但千萬別天天當飯吃。建議每日食用淨重不超過100克,平均每周不超過2次。”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