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這14種概念食品忽悠了嗎
1、全麥食品or小麥粉食品
超市裡,銷售面包的區域,我們不難發現,許多面包的包裝上都赫然的打上“全麥”二字。然而,拿起來一看,配料表上排在第一位的卻是“小麥粉”。許多人都混淆了全麥的概念,真正的全麥面包,是用沒有去掉外面麥麸皮和麥胚的全麥粉制作的,而非小麥粉,這樣制作出來的面包,顏色有點微微褐色,肉眼可以看到很多麥麸的小顆粒,口感也比較粗糙,但是香氣濃郁。
2、日本豆腐實非豆制品
說起豆腐,有一種叫做日本豆腐的東東十分得人鐘愛,日本豆腐表皮焦黃富有彈性,而裡頭卻是黃澄澄,軟滑無比的。
但日本豆腐裡頭,完全沒有“豆”的成分,以水、雞蛋、鹽等成分制成,不同於正常豆腐,鈣含量很少。而傳統的豆腐則是由黃豆制成,黃豆泡漲後磨成豆漿,再“點鹵”而成,鈣含量十分豐富。
3、果醋飲料不等於果醋
近年來,果醋飲料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高頻“座上客”,關於果醋有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通過廣告效應為許多人所知悉。
但是市面上售賣的果醋飲料並不等同於果醋,這類飲料雖然也以水果味主要原料輕微生物發酵,但是還有不少的色素、香精、果汁、甜味劑等添加,其醋酸含量較少,而營養不大。真正的果醋是以葡萄蘋果等水果為原料,在微生物作用下經和醋酸發酵而成的,其醋酸含量必須大於5%。
4、乳酸飲料vs酸奶
酸奶的健康功效想必人盡皆知,不少人習慣每天喝一杯酸奶,有助調節胃腸道功能。酸奶保留了牛奶的營養,又通過乳酸菌的發酵產生了特別的味道和營養。
而市面上的許多乳酸飲料,卻並非酸奶,這類飲料不是通過牛奶的發酵而成,而是經過牛奶、水、白糖、檸檬酸或乳酸調配而成的。產品中也不見乳酸菌及其代謝物,營養價值比較低,而不能媲美牛奶或酸奶。
5、代可可脂巧克力≠巧克力
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可可脂,是一種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卻不會升高膽固醇的健康油脂。
代可可脂與可可脂在口感上非常相近,但屬於反式脂肪酸。
我國出台的相關標准中明確規定,代可可脂含量超過5%的不能叫巧克力,選購巧克力要留意配料表。
6、果汁飲料≠果汁
果汁是指鮮搾或100%純果汁,可以補充維生素、攝取水果營養。
而大多數果汁飲料的果汁添加量在10%左右,個別是5%,基本沒有什麼營養價值,主要靠香精充滿果香,靠色調調整顏色,還會加入各種甜味劑讓它更適口。
果汁飲料的含糖量較高,應該避免多喝。
7、麥片≠燕麥片
燕麥是用燕麥粒軋制而成的,形狀比較完整,煮出的粥也高度粘稠,能夠降血脂、降血糖,並帶來高飽腹感。
一些營養麥片產品多時混合而成,還加入了麥芽糊精和奶精等,不利於心血管健康。
8、綠茶飲料非綠茶
綠茶包含抗氧化劑和其他有益健康的成分,可以預防癌症、心髒病、衰老和其他老化相關的疾病。但是大部分綠茶飲料中,都加入了糖和其他添加劑,而糖精、防腐劑等,都讓綠茶飲料在健康方面離我們更遠。
9、爆米花≠玉米
爆米花以玉米為原料,理論上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多酚,有利於健康,但是為了賣相和多口味,商家會用植物奶油代替黃油,還會加上各種各樣的香精和色素,雖然十分誘人,但是營養價值就大打折扣。
如果喜歡吃爆米花,一不可多吃,二盡量不放油脂和香精,就吃原味的。
10、“無反式脂肪酸”的餅干點心
現在很多人去貨架上購買甜味零食點心,都會注意看看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如果是零,就放心地買回家去,以為它會比較健康。其實,即便反式脂肪酸真的是零,那些高脂肪、高糖、高熱量的零食也是不值得經常吃的,比如派、蛋撻、餅干、曲奇、桃酥、酥皮點心、起酥面包之類。
肥胖的罪魁禍首不僅僅是反式脂肪酸,所有脂肪都有令人長胖的能力。目前油脂工業技術完全可以做出來幾乎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植物起酥油、蛋糕油、人造奶油之類產品,然而,這些專門用來做點心餅干,產生香酥口感的,都是半固態的油脂,其中的飽和脂肪含量絕不遜色於豬油。
最近市面上悄悄興起的“黑蒜”,商家聲稱是對大蒜進行60至90天的發酵熟成,分解出的果糖與氨基酸使大蒜由白色變為黑色,具有降血壓、防癌症等功效,價格比普通大蒜高出近10倍。以大豆發酵而成的“納豆”,也被商家宣稱是納豆菌在發酵時與氨基酸作用所產生的,可以促進蛋白質與脂肪的消化,保護腸胃黏膜。是否有效,消費者卻無從考證。
11、“無添加蔗糖”的香甜麥片
我最近去做一檔電視節目,事先讓編導准備一些燕麥片,結果端上來的卻是那種粉末加片片的“營養麥片”。這類產品和燕麥完全沒什麼關系,其中大量的成分是糖和糊精,香味則來自於香精。有很多消費者選擇購買這種號稱“無添加蔗糖”甚至“無糖”的麥片。但很遺憾,大部分時候他們買到的只是“麥芽糖漿”替代蔗糖做成的產品,或者是“糊精+甜味劑”的組合。麥芽糖漿也好,糊精也好,在升高血糖方面比蔗糖只會更猛,而在營養素含量方面也沒有健康優勢。
一定要弄清楚,麥片不等於燕麥片,無糖也不等於低血糖上升速度。與其吃這樣的偽健康概念產品,不如直接吃純粹的燕麥片,自己加上核桃碎、杏仁碎來增香,加上葡萄干和大棗肉來增甜,營養價值會高得多,而血糖反應則會低得多。
12、“非轉基因”烹調油
凡是油脂,都是除了脂肪和維生素E之外,幾乎不含其他營養素的東西,而且脂肪含量都高達99、9%。無論是不是轉基因的烹調油脂,在增加食物熱量、令人長胖方面差異都不大。如果因為標明“非轉基因”就放心大吃特吃,“勤奮”地制作各種油炸食品、油煎食品、油酥面食之類,炒菜大勺放油,長出一身肥肉來,那麼距離糖尿病、心髒病、膽結石、腸癌之類的疾病就會比較近了。
經過安全性評價之後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目前並未發現轉基因的大豆油含有什麼毒性物質,也沒有發現它有特殊的害處。如果非要說它有害處,最大的害處就是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出油率高,搾出來的油成本較低,這樣就讓很多人因為“不差錢”而捨得多放油。如果只吃幾十塊錢一斤的茶籽油和橄榄油,想必就會有很多人因為捨不得大價錢,做菜時少放點油。這樣,不僅得到有利於控制血脂的單不飽和脂肪酸,而且有效減少了油脂的攝入量,人也會因“被少油”而減少患肥胖、高血脂的危險。
13、“天然”果蔬干
很多人都會對各種有健康形象的果蔬干怦然心動。無論是香香脆脆的綜合果蔬干,還是各種藍莓干、西梅干、草莓干、聖女果干、猕猴桃干等,都覺得多吃點有益健康。可惜,事實並不總是如此。
綜合果蔬干實際上是低溫油炸產品,也就是說,它的香脆口感,是來自於油炸的。雖然真空油炸不像普通油炸容易產生有害物質,但在吸油這方面都差不太多。所謂油炸脫水,就是在油炸的過程中,讓水分沸騰而除去,同時油脂滲入食品當中,所以在降低含水量而使食品干燥的同時,也會大幅度提高脂肪含量。果蔬本是脂肪含量低於1%的產品,但是油炸脫水之後,它就可以高達10%以上,甚至15%以上。除了干燥後濃縮的大量糖分,再加上很多脂肪,想想就知道,需要控制體重的人是不能多吃這些零食的。
而很多所謂的“水果干”,其實也是水果加油加糖制成的產品,糖分都提高了很多。如果不加糖,藍莓、蔓越莓、猕猴桃之類水果干燥之後味道太酸,是不會很好吃的。盡管它們的確有一定的健康價值,但因為加入了大量的糖,健康效果多少會打折扣,吃起來也需要限量。想要知道果蔬干裡面有沒有加糖加油很簡單,只需要看看產品包裝上的配料表就知道了。
14、“兒童專用”食品
很多食品上標明“兒童”二字,什麼兒童醬油、兒童醋、兒童掛面、兒童牛奶之類。其實,國家並沒有相關的兒童型食品的標准要求,這兩個字幾乎是可以隨心所欲使用的。一次,我買了一瓶所謂兒童醬油,無非是瓶子小了點。仔細看看營養標簽,鈉含量一點兒都不低,沒發現任何優勢。再看兒童掛面,有些還好,強化了一些微量營養素。而另一些產品則只是做得細一點短一點,鹽沒有少放,營養價值也沒有多高。甚至有些產品,只是用多加點糖、多加點香精、包裝上畫點卡通人物,再放點小卡片、小玩具之類手法來吸引孩子,對健康完全沒什麼額外益處。
作為孩子家長的消費者,很容易被“兒童”“幼兒”“寶寶”之類的字樣所吸引。他們認為孩子需要這樣為兒童的營養要求特殊設計的產品,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真的咨詢了相關營養專業人員,真的考慮到了幼兒的特殊健康需求麼?如果沒有這樣的真心體貼,而僅僅是拿兒童這個詞匯來說事兒,就未免有點忽悠的意思了。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