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經伊蚊傳播,以發熱、皮疹及關節疼痛為主要特征的急性傳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亞證實了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雅熱流行,1956年分離到病毒。本病主要流行於非洲和東南亞地區,近年在印度洋地區造成了大規模流行。該病臨床症狀與登革熱類似,容易誤診。 基孔肯雅熱症狀 皮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室管壁膜細胞、小腦膜細胞等細胞上的受體結合,然後通過網格蛋白(calthrin)介導的細胞內吞作用進入細胞,並在細胞內復制,導致細胞壞死和凋亡。 本病無殊效藥物治療,主要為對症處理。 一般治療 發熱期應臥床休息,不宜過早下地活動, 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離措施。 對症治療。 1.降溫:對於高熱病人應先采用物理降溫。有明顯出血症狀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體消炎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類藥物。 2.止痛:關節疼痛較為嚴重者,可使用鎮痛藥物。 3.腦膜腦炎的治療:治療要點主要為防治腦水腫。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藥物降低顱壓。 4.關節疼痛或活動障礙者可進行康復治療。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