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國的民眾來說,碘鹽是再熟悉不過的調味品。自1995年我國實行全民食鹽加碘預防碘缺乏病(IDD)以來,由國家統一配置的加碘食鹽已經進入我們的餐桌達15年之久。雖然碘鹽基本解決了甲狀腺腫大等碘缺乏疾病,但是也有學者和公眾對我國食鹽加碘策略的科學性和部分地區碘攝入量“過高”的健康風險日益關注。那麼,您對碘鹽究竟了解多少?食鹽究竟為什麼要加碘呢?
碘是一種非金屬類微量元素,雖然人體所需要的碘含量很少,但是它卻對甲狀腺功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為了滿足身體對甲狀腺激素的需求,甲狀腺吸收血液中的碘元素並將其注入到甲狀腺激素當中,以備人體目標組織的需要。通過在大腦、肝髒等目標組織發生作用,甲狀腺激素可以調節人體的生理進程,包括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和生殖機能。
如果人體攝入的碘元素無法滿足身體的需要,就可能導致甲狀腺腫大、智力遲鈍、發育畸形等一系列問題。甲狀腺腫大是碘缺乏症狀最常見的早期表現。如果說甲狀腺激素發生作用的過程是一套多米諾骨牌的話,那麼碘元素就是位於最前端的一張,體內的碘一旦缺乏,就可能導致一系列生理反應。
甲狀腺腫大的病理作用如下:碘缺乏可能導致體內循環的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4)水平下降,這時,腦下垂體就會做出反應,增加促甲狀腺激素(TSH)的分泌,以增強吸收碘的能力,而TSH水平的持續提高可能導致甲狀腺腫大。在碘缺乏症的初期,由於促甲狀腺激素(TSH)的持續刺激,甲狀腺開始增大;到了中期階段,這種適應反應還可能為人體提供足夠的甲狀腺激素;但是如果發生更為嚴重的碘缺乏,就可以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在這時如果及時補充碘攝入量雖然可以縮減腫大,但是該症狀的可逆性有賴於人體發育的水平。相信有不少讀者在90年代以前見過長有巨大腫瘤的“大脖子病”患者,這些腫瘤如果在年輕時已經存在,那麼成年後通過補碘已經無法消除。
碘缺乏症對人體發育的各個方面都可能產生影響,但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對腦部發育的影響。除了調節生長和發育,甲狀腺激素對中樞神經系統髓鞘的生長十分重要——這種組織在嬰兒出生前後最為活躍。
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測算尿碘含量,估計世界上大約有超過30%(約20億)的人口碘攝入量不足,並且有31.5%的學齡兒童(6-12周歲)碘攝入量不足。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各國通過各種措施來改善碘缺乏狀況,但通行的主要是食鹽加碘的方式。目前,世界上有70%的家庭食用碘鹽。
近些年來,雖然世界各國通過努力有效地遏制了碘缺乏病的發展,但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碘缺乏的新形態也悄然出現。比如在碘缺乏地區,碘缺乏人群的健康風險由於受到足夠的重視而進行了有效的預防。但是對於生活在碘充足地區一些亞種群,他們的碘攝入問題卻容易被人忽視。調查發現,那些在日常飲食中不吃碘鹽、魚和海藻的素食主義者和節食者體內碘含量非常低。尿碘檢測表明,在美國、新西蘭等國,當地民眾可能是為了遵守避免過多攝入食鹽的健康建議,他們的碘攝入量有下降的趨勢。這一情況值得我國注意,在飲食專家提倡減少鹽攝入量以防止高血壓的同時,要尤其注意避免碘攝入量降低。印度曾經於2000年迫於民間壓力暫停食鹽加碘政策,但在隨後的幾年裡,碘缺乏病又重新出現,印度政府不得不於2005年再次實施食鹽加碘。
此外,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碘需求量要比一般人群高。研究發現,懷孕婦女攝入碘營養不足可能與早產、死產和胎兒畸形存在關聯。還有一些病例表明,懷孕婦女攝入碘不足可能導致嬰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和神經功能障礙。碘缺乏婦女在哺乳時不能為嬰兒提供足夠的碘,從而導致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碘缺乏症的侵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每天所需要的碘攝入量一般要比普通成人高50微克。
總之,碘元素通過調節甲狀腺激素的活動,間接地影響到人體的生長發育(尤其是腦部發育)、新陳代謝和生殖機能。而世界上有1/3的人口和兒童碘攝入量不足,在食鹽中加碘是世界通行的補充碘元素的方法。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