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薯片,你可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吃下了第一片後,就會一口氣把它們全都吃光。這種現象可歸類為“享樂性貪食”。在今年4月召開的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上,來自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一項腦成像研究,揭示了享樂性貪食的神經機制。
“享樂性貪食是指不為饑餓,而是為了愉悅感而進行過度攝食。這種消遣性的暴食行為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長期的享樂性貪食是造成體重過重及肥胖症流行的重要因素,威脅著身體健康。”研究者托比亞斯·侯赫(Tobias Hoch)說。
但在吃零食的時候,我們可不覺得這是種威脅,相反,會感到愉悅。食用薯片後,大腦獎賞系統的關鍵結構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強烈激活,並發出一種獎賞信號,誘導享樂性進食發生。另一方面,原本能夠根據食物攝入量調節進食欲望的中樞飽腹感回路變得不敏感,導致攝入的熱量超過實際的能量需求。薯片之所以會一片接一片地被消滅,是激活享樂性獎賞回路與鈍化飽腹感自我平衡回路的共同結果。
為了研究享樂性貪食,侯赫的團隊設計了巧妙的實驗:所有受試大鼠的“正餐”都是球狀標准食糧,而零食方面,“薯片組”大鼠能盡情享用薯片,“標准組”大鼠則吃淡而無味的標准食糧粉末。隨後,研究團隊對受試大鼠的腦部活動進行了檢測。
傳統的磁共振成像技術(MRI)要求攝食與MRI檢測同步,不利於監測零食對腦部活動的長期影響。因此,研究團隊引入了錳離子增強磁共振成像(MEMRI)技術。作為對比劑,錳離子能在被激活的腦區內積累,反映神經活動的整體水平。
檢測結果表明,與標准組大鼠相比,吃薯片的大鼠大腦中,獎賞/成瘾中樞受到最強烈的激活,其他腦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與睡眠相關的腦部活動明顯減弱,而與運動相關的腦部活動則增強了。
圖為進食標准食糧或薯片的大鼠腦部錳離子積累情況的顯著差異。A是結構參照圖,黃色部分是某個分析區域(腹側被蓋區,VTA)。B、C、D圖分別是大鼠大腦的冠狀面、橫斷面和矢狀面。與進食標准食糧相比,進食薯片後腦部活動顯著增高的區域用紅色表示,活動顯著減弱的區域用藍色表示。STD(標准食糧),SF(薯片)。出現顯著差異的區域包括與大鼠攝食行為、獎賞/成瘾系統、活動及運動相關的腦部結構。
在後續實驗中,研究者還在大鼠的零食中增添了脂肪和糖的混合物。作為高熱量的來源,脂肪和糖類會向大腦傳遞令人愉快的信息。不過,這些大鼠仍然對薯片更為渴望。與標准組大鼠相比,以脂肪和糖類混合物作為零食大鼠腦部活動也有顯著差異,但程度沒那麼高,而且跟吃薯片所造成的差異並不完全匹配。
“薯片中的脂肪和糖類只能部分解釋其對腦部活動及攝食行為的影響,”侯赫對果殼網說,“薯片裡頭一定還有別的什麼讓它們如此有吸引力。”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吃零食呢?“不同個體大腦的獎賞系統被激活的程度,也許會因為各人的口味偏好而有所差異。”侯赫解釋道,“有時候來自食物的獎賞信號並沒有強烈到能壓倒個體的口味。”當然,一些人選擇不吃那麼多零食,也許只是因為有比別人更強的意志力。
如果科學家能找到零食中刺激獎賞中樞的觸發因子,就可能通過在食物中添加藥物或營養物,幫助人們斷絕零食對他們的誘惑。該研究團隊接下來要鑒別出這些成分,並開始對人類進行研究。
采訪結束後,研究者又給我們展示了實驗中迷上薯片的大鼠的圖片(見下)。研究小組未來將致力於鑒別導致上述腦部變化的分子觸發器。侯赫告訴果殼網:“一旦了解薯片中的哪些成分或性質跟這些腦部激活過程相關,我們便能進一步知道哪些食物可能有相似效果。”
采食薯片的大鼠。
(來源:網絡)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