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又稱心動過速導致的心肌病(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心動過速性心肌病,是一種少見的、可逆性的,以左室明顯擴大和射血分數顯著降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心肌病。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最早是由Gossage等在1913年報道。但當時對快速心律失常與心功能不全之間的因果關系尚不清楚。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後,隨著導管射頻消融技術的應用,以及動物實驗前瞻性的研究,二者的因果關系才得以明確肯定。
這類心肌病的最大特點為可逆性,即及時終止和消除其相關的心律失常,心髒改變可以完全恢復。因此,盡早識別和治療這一類型心肌病具有極大的臨床價值。
在治療上,導管消融可能是根治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首選方法,因為大部分導致心肌病的快速心律失常是可以通過射頻消融得到根治或改善的,其成功率在95%以上。房顫的導管消融也在更多的開展,已見初效,但其成功率尚不理想,其長期效果尚有待評價。抗心律失常藥物也是一種治療選擇,尤其是房顫患者可能更多地選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房顫和房撲有兩種策略:節律控制和速率控制。抗心律失常藥物維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並不十分滿意。有研究提出,有效的心室率控制可以同樣有效地改善左室射血分數、緩解臨床症狀和預防復發。但另一項研究報道,12例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中有3例(25%)出現心衰復發或猝死,而此三例均為房顫患者,其中一例是在心室率得到良好控制期間再發心衰。僅靠藥物控制心室率治療對於預防將來的嚴重事件也許是不夠的。對於難以控制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以考慮進行房室結導管消融聯合起搏器植入治療,從而獲得徹底的心室率控制,進而可以有效治療這些難治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