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居家問答 >  >> 疾病常識問答

颌面部放線菌病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颌面部放線菌病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最佳答案:

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及細菌學檢查,如果早期臨床不能確診,必要時可做活體組織檢查。

放線菌侵入組織後,可引起組織壞死及形成膿腫,其中有放線菌顆粒(actinomy cotis granules)或稱為“硫磺顆粒”(sulphur granules),由菌體和菌絲組成,色淡黃,直徑可達數百微米,鏡下見嗜鹼性不規則分葉體,中央部呈均一性,邊緣部有輻射狀分支細絲,細絲頂端常有膠體鞘膜,形成玻璃樣杵狀體,周圍有大量中性多核白細胞環繞,再外周為上皮樣細胞,巨細胞,嗜酸性細胞及漿細胞,最外層為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

發病年齡主要在20~50歲,男性常為女性的2倍。

早期症狀為涎腺局部出現無痛性小腫塊,逐漸增大,檢查發現腺體腫大,組織較硬,並有壓痕,擠壓腺體導管口無分泌物流出,腫塊不活動,很快有膿腫形成,出現疼痛或熱感,表面皮膚呈暗紅或紫色,板狀硬,與周圍正常組織無明顯界限,炎症繼續發展,表面皮膚變軟,膿腫逐漸破潰,流出淡黃色粘稠膿液,肉眼或取膿液染色檢查,均可查見“硫磺顆粒”,破潰排膿後的炎症浸潤灶,不久就在其周圍又形成新的結節和膿腫,膿腫互相溝通,形成瘘道而轉入慢性期,瘘管口有不整齊的肉芽組織,以後若伴有化膿性感染時,還可急性發作,出現急性蜂窩織炎的症狀,體溫高達38.5~39℃以上,這種急性炎症與一般炎症不同,雖經切開排膿,炎症可有好轉,但放線菌病的局部板狀硬腫脹不會完全消退,愈合後留下紫紅色萎縮性疤痕。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