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侵犯部位不同,本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皮膚念珠菌病
1.指(趾)間糜爛多見於長期從事潮濕作業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間最為常見,指(趾)間皮膚浸漬發白,去除浸漬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濕潤面,基底潮紅,可有少量滲液,自覺微癢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間擦疹多見於小兒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發於腹股溝,臀溝,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濕潤的糜爛面,基底潮紅,邊緣附領口狀鱗屑,外周常有散在紅色丘疹,疱疹或膿疱(圖14-10)。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見於肥胖兒童,可與紅痱並發,皮疹為綠豆大小扁平暗紅色丘疹,邊緣清楚,上覆灰白色領圈狀鱗屑,散在或密集分布於胸背,臀或會陰部,同時伴發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溝炎,甲床炎多見於指甲,甲溝紅腫,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膿,稍有疼痛和壓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濁,有白斑,變硬,表面有橫嵴和溝紋,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澤,且不破碎。
5.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少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內分泌疾患,如甲狀旁腺,腎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別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從嬰兒期開始發病,但也可發生於新生兒期,皮損好發生於頭面部,手背及四肢遠端,偶見於軀干,初起為紅斑,丘疹鱗屑性損害,漸呈疣狀或結節狀,上覆黃褐色或黑褐色蛎殼樣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暈,有的損害高度增生,呈圓錐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角質塊,其下是肉芽腫組織,愈後結痂,累及頭皮的可致脫發。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鵝口瘡多見於嬰幼兒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龈等處出現邊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圍紅暈,去除假膜可見紅色濕潤基底,若累及口角則有口角糜爛,皲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陰陰道炎及龜頭包皮炎,陰道分泌物粘稠,色黃或奶酪樣斑片,在陰道壁上可見灰白色假膜樣斑片,有瘙癢或灼熱感,假膜和白帶塗片可見假菌絲和成群芽孢,男性患者較少見,多通過配偶感染,可見包皮及龜頭潮紅,干燥光滑,包皮內側及冠狀溝可見覆有假膜的斑片。
(三)內髒念珠菌病念珠菌感染可累及全身所有內髒器官,其中以腸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病較常見,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腎孟腎炎,心內膜炎及腦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性敗血症,所有內髒感染常繼發於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且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及化療,放療等誘發因素,症狀多無特異性,應提高警惕。
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診斷有賴於多種類型特有的臨床表現,並結合真菌檢查作出多判斷,內髒念珠菌病除根據臨床表現外,需多次,多途徑培養為同一菌種方可確診,鑒於念珠菌是人體正常菌群之一,痰,糞便和陰道分泌物單純培養陽性,只能說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確診為念珠菌病,直接鏡檢應看到假菌絲和芽胞,菌絲存在說明處於致病狀態。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