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居家問答 >  >> 保健養生問答

暑濕都有啥症狀?

暑濕都有啥症狀?

最佳答案:

  大暑過後氣候的特點是濕熱、暑熱,此時,按照中醫來講,相應的髒腑是脾,在這種天氣下,人們往往會感覺出汗不暢、全身黏膩、口渴心煩、夜間失眠、容易疲勞,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多吃一些健脾去濕、清熱祛暑的食物人才會舒服。   暑濕是感受暑濕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多發生於夏令季節,暑濕俱盛之時,尤以南方為多見。其以發病較急,初起見有身熱、頭身重病、微汗、口渴、脘痞等暑濕郁遏肌表證候為主要特點。根據好發季節及臨床證候特點,西醫的鉤端螺旋體病、腸傷寒、流行性感冒等,可參考暑濕病進行辨證治療。   中醫對暑濕的辯證分析   暑濕的發生由感受暑兼濕邪而致病。夏令氣候炎熱,容易形成暑兼濕邪。若人體正氣不足,或因天氣炎熱而嗜食生冷,以致水濕內停,往往容易感受暑兼濕邪而病。本病所及部位、髒腑,主要是衛分肌表、肺、三焦、胃腸等;若暑濕化燥化火,耗氣傷津,也可深人心營,引起動風、動血。   暑兼濕邪從皮毛而人,郁遏衛分肌表,可見發熱較高,伴有頭痛,身重體倦,肢體酸痛,脘痞胸悶等。若暑兼濕邪從口鼻而人,困擾胃腸氣機,則見高熱,吐瀉,口渴,心煩等氣分胃腸症狀。若邪熱熾盛,可致暑濕彌漫三焦,或困阻中焦,或壅滯肺絡,變化復雜。   暑濕的治療,以清暑利濕為主,佐以芳香化濕。臨證中要詳辨暑濕的部位,體質的虛實,暑濕之偏重,而選擇滌暑透邪、清肺解暑、清暑化濕、宣洩三焦等方法施治。當邪氣化燥化火,人營入血,出現閉竅動風,津氣欲脫等證候,與暑溫危重證候相同,可參照暑溫論治。   暑濕,病證名。指暑熱挾濕的病證。夏季常見病之一。症見胸脘痞悶、心煩、身熱、舌苔黃膩。如暑濕困阻中焦,則見壯熱煩渴、汗多尿水、胸悶身重;如暑濕彌漫三焦,則見咳嗽、身熱面赤、胸脘痞悶、大便稀溏、小便短赤,治宜清暑化濕為主。   健脾祛濕方   赤小豆薏米煲排骨,這款湯性平和,男女老幼都適用。淮山芡實煲豬骨湯或淮山蓮子炖雞,這兩款湯尤其適合腹脹、大便爛、口水多、口淡的人食用。另外,生地土茯苓煲湯、蓮子粥、淮山粥等也是健脾良方。   清熱祛暑方   冬瓜煲鴨,具有清熱消暑、利水、消腫的作用,冬瓜皮利水通淋,適合尿頻、尿急、尿痛等泌尿系感染者,冬瓜仁(即冬瓜子)可清熱、化痰、通便,適合咳嗽、痰黃、大便秘結者,煲湯時可以在湯中適當加些冬瓜仁,能起到食療的作用。   綠豆糖水   也是清熱的不錯選擇,但綠豆性寒涼,大暑天可以適當煮一些飲用,睡眠不好的還可以煮百合綠豆糖水、海帶綠豆糖水等。不過,脾胃虛寒的人要少吃。脾胃虛寒者常表現為:容易腹脹、胃口差,不愛喝水,口水多,大便爛,容易拉肚子,舌苔淡、有齒印等。   吃熱湯面利於祛暑濕   悶熱、潮濕是夏季的特點,吃點清涼爽口的涼面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解暑的作用。但是,現代人生活中對空調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不管是辦公場所、家裡還是飯店,常常是冷氣撲面,因此身體很少出汗,這時,吃涼面就不如吃熱湯面對健康更有利。此外,從保護腸胃的角度考慮,老年人、產婦、脾胃虛寒者也應少吃或不吃涼面。   吃點熱湯面,讓身體適度出汗,可以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熱湯面不僅可以預防暑濕所導致的疾病,還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果夏天吹空調感冒了,出現鼻塞、流鼻涕、頭痛等症狀,不妨煮一碗熱湯面,加入蔥白及胡椒面,趁熱吃下,出汗後,症狀就能有明顯改善。面條在水煮過程中大約20%的B族維生素溶解在湯裡,因此吃面時最好連湯一起喝。   夏日泡腳祛暑濕   很多人認為夏天那麼熱,泡腳是否不合時宜?南開醫院中醫按摩科的姜存良主任介紹說,夏日泡腳其實好處很多,特別是能夠祛除暑濕,對很多疾病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姜主任說,從中醫理論上講:中藥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溫陽化濕,達到引濁下行和排毒的作用。他特意為養生愛好者提供了一劑中藥泡腳的處方:   桃仁15g、紅花15g、乳香10g、沒藥1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地龍30g、雞血籐30g、附子10g、細辛10g、威靈仙30g   姜主任表示,此方劑對高血壓、失眠、風濕、類風濕、頸腰椎病、脾胃疾病、慢性虛弱性疾病以及以陽虛為主的各種病症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特別是能祛除夏季的暑濕,而濕氣郁結於身,就會引發很多疾病。   此方一劑水煎煮30分鐘,待溫度稍降即可將腳放入盆中浸泡,藥水溫度一定不要過高以免燙傷,同時,泡腳時藥水一定要沒過人的踝關節。   浸泡時間以全身出汗為宜,時間過長或過短均不適宜,寒涼患者如不出汗,可適當飲用一些溫水促進排汗。泡腳後一定要飲用150-200mL的溫水,以促進人體代謝。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