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衛生防疫站防疫科葉醫師介紹,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們吃了被細菌(如沙門氏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肉毒桿菌等)和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致病菌在胃腸道大量急劇地繁殖,侵入腸黏膜上皮,並釋放腸毒素,從而引起胃腸反應。主要表現為發熱不適、惡心、嘔吐、頭暈、腹痛、腹瀉,每天數次或十余次不等。嚴重的上吐下瀉者會出現體內電解質失衡和脫水症狀,如口干、眼窩下陷、皮膚彈性消失、肢體冰涼、脈搏細弱、血壓降低等,最後可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食物中毒主要原因
細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在氣候炎熱的夏季。這是由於氣溫高,適宜微生物快速生長繁殖。另一方面,由於人們在夏季容易出現出汗、疲勞、食欲不振、睡眠不足等狀況,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再加上夏天大量補充水分而稀釋胃酸,從而使胃腸的防御機能下降,易感性增強。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病率高,病死率低,但年老體弱或小孩若救治不及時,也很容易出現死亡。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中毒食物大多為動物性食品。據葉醫生介紹,細菌性食物中毒常見的病因有以下幾點:
(1)食品變質:如魚、肉、蛋等食品,因加工、運送及儲存保管不善,造成變質腐敗,熟食品存放過久引起變質。
(2)食品沒有煮熟煮透:如整只雞、鴨、大塊肉等進行醬鹵時,容易外熟裡生。
(3)生吃食品:如有些人喜歡吃生海蛎、活蝦、生雞蛋及未洗干淨的涼拌菜等。
此外,食品從業人員如患有腸道傳染病、皮膚病或者是帶菌者,都能通過操作過程使病菌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應急處理
葉醫生提醒人們,出現細菌性食物中毒,切莫慌張。首先,應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對病人采取催吐、洗胃、清腸等急救治療措施。由於反復嘔吐和腹瀉是機體排洩毒物的途徑,所以在出現食物中毒症狀24小時內,不要擅用止吐藥或止瀉藥。如果病人已發生昏迷,應禁止催吐,因為在昏迷狀態下,嘔吐物有可能堵塞氣管,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因嘔吐腹瀉,體內水分大量丟失,可造成脫水,尤其是兒童及青年患者,必須及時補充丟失的液體,如多喝水,並補充適量的鹽水。第二,應及時報告當地的衛生防疫部門,並用干淨的塑料袋(可用鹽水清洗)提取病人的嘔吐物、大便及可疑食品,以備送檢,為病因確定及鑒別診斷提供幫助。第三,要保護現場,封存中毒的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對已售出的應即時追回,待衛生防疫部門進行無害化處理或銷毀。第四,根據不同的中毒食品,對中毒場所采取相應的消毒處理,以免擴大中毒范圍。如果病人出現臉色發青、冒冷汗、脈搏虛弱時,要馬上送醫院,謹防發生休克。
把好“病從口入”關
葉醫生還提醒人們,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最佳方法就是確保飲水及食物衛生,並把好“病從口入”關。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事項:
一是把好原料關。購買食物要新鮮,特別是集體食堂要注意買新鮮、無被污染的食品原料。不買、不賣、不吃病死的禽畜和腐敗變質食物。不要買路邊攤商出售的自制熟肉、涼拌菜、豆制品;不吃過期的、無標識的、包裝破損的食品;不要購買外觀異常的食物(例如罐身生銹、膨脹或凹陷之罐頭食物);不買無冷藏的酸奶。
二是把好貯存關。貯存的食物,要做到防蠅、防鼠、防蟑螂、防熱、防潮、防毒。生、熟食品分開,防止加工、貯存及烹調過程中交叉污染。魚類肉類應冷藏,抑制細菌生長繁殖。貯存成品,一定要放在干燥、通風、溫度較低的地方,擱置時間不能太長。冰箱並非保險箱,食物貯存不能過久。
三是把好烹調關。對受細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進行徹底加熱滅菌和破壞毒素,是預防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關鍵措施。所以,烹調加工肉食時,肉塊不宜過大,炖熟煮透。隔頓吃的熟食制品,吃前一定要回鍋加熱,千萬不能麻痺大意。夏季最好不吃涼拌菜,如要吃涼拌菜時,一定要做到徹底洗淨或消毒,多加些食醋、姜、蒜等再吃。制作涼菜所選的原料必須非常新鮮、衛生,所用的刀及砧板必須徹底洗燙干淨,現做現吃。
四是把好剩飯剩菜關。食物要新鮮、干淨。注意不吃腐敗變質、霉爛的食品和病死畜禽肉。買菜、做飯,要有計劃,不要有剩飯菜。剩余飯菜,若要保留,應放進冰箱(4攝氏度或以下),以免細菌繁殖或產生毒素。吃前必須加熱煮透。
五是把好自制發酵醬類食品關。自制發酵醬類食品時,鹽量要達到14%以上,並提高發酵溫度,醬要經常日曬,充分攪拌,使氧氣供應充足,抑制厭氧的肉毒梭菌生長,以防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六是把好餐具關。搞好廚房衛生,用後要洗淨擦干,存放在紗櫥內或餐具櫃裡,用前最好再用開水洗燙一下。生、熟餐具要分開。家庭中要配備熟食專用案板(墩)、刀、碗、碟等用具,用後要徹底刷洗干淨或用沸水燙洗,也可用漂白粉溶液洗淨,晾干後備用。
七是把好飲食行業管理關。對從事飲食行業者必須進行嚴格的體檢,不具備衛生設施條件的不得營業。
此外,冷飲不能無節制地猛吃猛喝,這樣會把胃液稀釋,造成胃腸中正常菌群的紊亂,使胃腸抵抗力下降,為病菌的侵入創造條件。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