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健康生活 >  >> 生活小竅門

小心空調奪走耐熱能力

  前昨兩天,申城再次拉響紅色高溫警報,不少市民選擇躲進室內“孵空調”來避暑。但記者從本市多家醫院獲悉,前往就診的中暑患者中,不少是“孵空調”一族。醫療氣象專家認為,空調正慢慢奪走人們的耐熱能力。

  外企職員董小姐所在的辦公室四季如春,空調將室溫恆定在22℃左右。她每天穿著西裝套裙工作,一滴汗都不流。前幾天中午,她外出公干,剛走出大樓就覺得一股熱浪襲來,腦袋頓時“嗡嗡”作響。乘上公交車後,她更是感覺惡心想吐,漸漸神志模糊、站都站不穩,不一會兒便失去知覺。

  被送到醫院後,醫生診斷董小姐系“熱衰竭”,即因長期依賴空調導致她的耐熱能力下降,一旦遭遇高溫,因身體自我調節、協調能力出現偏差而無法散熱。醫生建議董小姐不要整天待在開空調的室內,可她卻說:“沒有空調,我真不知該如何度日,為避高溫,我現在上下班‘打的’,回家前讓父母事先幫我打開房間的空調,我可是一點熱都受不起。”

  因為怕熱,初三學生小李放棄打籃球、同學聚會等一切室外活動,整天足不出戶,拉上窗簾、開著空調在家上網。昨天中午,他吃完午飯後突然感到心跳加快、面紅耳赤,還以為空調溫度不夠低,便調低溫度後蓋上被子睡覺,醒來後發現身體滾燙,一量體溫高達39℃。

  經醫生診斷,小李是典型的“空調中暑”:長時間呆在不通風的房間裡,也沒有及時補充水份導致脫水。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孫湛指出,人體有較強的耐熱能力,當外界氣溫超過35℃時,皮膚就會通過流汗加速散熱,確保體溫不會過度升高。但空調正奪走人們的耐熱本領,尤其是長時間坐辦公室的白領、放假在家避暑的學生等,其耐熱應激蛋白明顯減少,一旦進入高溫環境,就很容易中暑。

  如何增強耐熱能力?科學研究顯示,增強耐熱能力的最佳方法是進行耐熱鍛煉。專家建議,“室內人群”應每天抽出一定時間到室外活動,主動適應自然氣溫,通過流汗來維護和強化機體散熱功能。鍛煉時間一般可選擇早上六、七時或傍晚六、七時。

  另外,盛夏時節,“室內人群”不要將空調溫度調節得過低,室內外的溫差不要超過5℃,使用空調二、三個小時後應予以透氣通風。在空調房內要多喝水,防止脫水。外出時,要穿寬松、透氣的衣服,戴上遮陽帽或撐遮陽傘避免太陽直射。

  據現年30歲的“白領”陳佳妮介紹,她原本特別怕熱,幾乎每年夏天都會暈倒。兩個月前,她開始鍛煉身體,每天上班前在小區裡慢跑800米,下班後去健身房練瑜珈;午休時間,她也會用半小時時間做做體操、深呼吸幾下。“現在,我覺得夏天不那麼容易煩躁,精神好多了。”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