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酷暑的煎熬,迎來了秋高氣爽的金秋季節。然而,就在飽受酷暑折磨的人們終於松了口氣時,感冒發燒、心血管病等秋季高發疾病也悄然襲來,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主任醫師何明教授和北京市第六醫院內科副主任劉四仁日前接受記者采訪,從中西醫兩個角度傳授安然度秋的“健康秘笈”。
感冒盛行防不勝防
劉四仁指出,秋天氣溫下降,季節轉換較快,而且早晚溫差大,因此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症在秋季“盛行”,甚至還會引發肺炎、心髒病等並發症,而老人、小孩是秋季感冒的易感人群。
症狀:通常起始於持續性的喉嚨癢痛、鼻塞,還可能伴有聲音沙啞或鼻塞,而且會越來越重。此外,還會出現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等症狀,有時會出現輕微的發燒。
出謀劃策:首先要注意隨溫度變化選擇衣物,注意保暖;增加戶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多飲水、多吃水果;注意通風,每天開窗通風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等也可減少感冒的發生。另外,還應盡量避免接觸感冒患者,接觸到感冒患者或他們碰觸過的東西後要洗手,手指還要遠離眼睛和鼻子。
何明指出,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可以通過服用中藥來預防,如服用1-3個月玉屏風散沖劑,一天二次,一次一袋。另外,還可以根據人的不同體質選擇西洋參泡茶等。
★特別提醒:從往年看,部分老年人在感冒初期自行服藥,結果用藥不當反而使病情加重,來醫院時已轉成肺炎等並發症,因此老年人患感冒後更要及時就醫。
心血管疾病乘虛而入
何明主任醫師指出,秋季是心腦血管病發病較高的季節。氣候變化引起的冷刺激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毛細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增高,心髒負荷加重,腦缺血。另外,秋季氣候干燥,體內水分消耗過大,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緩慢,易導致腦血管病發生。
症狀:數日或數周有乏力、頭暈、煩躁、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心絞痛或心絞痛發作頻繁、劇烈、持久的情況
出謀劃策:首先要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其次要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增加體力活動,定時定點休息,防止過度疲勞。
另外,控制體重也很必要。過度肥胖會使心髒負荷加重,應該限制總熱量的攝入,平時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高血壓者要堅持服藥,高血脂者要注意降低血脂,還要戒煙限酒,但可適量飲用紅葡萄酒。
★特別提醒:老年人最好隨身攜帶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藥物,以備發病時及早服藥。
兒童腹瀉秋末高發
每年秋天,兒童秋季腹瀉和感冒發燒一樣普遍。何明教授指出,從中醫來看,秋天小兒脾胃易受寒涼,因而容易發生秋季腹瀉。
症狀:秋季腹瀉是一種兒童常見病,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1月是該病高發期,兩歲以下的嬰幼兒是主要的發病人群,發病後往往症狀較重。4至36月齡的兒童最易受其危害。秋季腹瀉發病前常有一到兩天的發熱、咳嗽、流涕症狀,接著出現噴射性的腹瀉,一天腹瀉10多次,嚴重的甚至腹瀉三四十次。
出謀劃策:要及時補充水及電解質。對於輕度腹瀉的患兒,可口服足夠的液體預防脫水,用米湯500毫升加1.75克鹽分次喂服,也可用500毫升白開水加10克白糖加1.75克鹽煮開後分次喂服,醫院已配制好的口服補液鹽給患兒服用更合適。
★特別提醒:小兒出現腹瀉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一旦孩子患上秋季腹瀉,家長還要注意孩子有無心率加快等症狀;此外還要注意飲食搭配,以防出現營養不良。
秋燥夾擊人體健康
何明主任醫師指出,秋天氣候轉為干燥,對人體健康和新陳代謝會產生很大影響。從中醫理論來看,人體與氣候和外環境的變化有密切關系,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發生疾病。如秋天前有夏火之余氣、後有近冬之寒氣,加之氣候干燥,秋陽暴曬燥邪易致病。初秋燥熱相合侵犯人體,稱之為溫燥;當深秋近冬之際,秋風涼剎,燥邪與寒氣相合侵犯人體,其病稱為涼燥。溫燥與秋燥統稱為秋燥。
症狀:秋燥易傷人津液,人們常會出現陰虛火旺,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音啞、大便干、小便短少現象;燥邪傷肺,常出現燥咳症狀,表現為干咳少痰、痰中帶血等等。
出謀劃策:適當增加營養,如蛋白質、蔬菜等,多喝水,適當到戶外活動。針對秋燥,可以用一些潤燥的中藥如沙參、麥冬、雲竹、百合等做藥膳(粥或湯),還可服用麥冬百合銀耳湯、銀耳鮮藕湯、冰糖煮梨水、菊花麥冬泡茶等,均可以清火潤肺,起到保健作用。腫瘤患者還可選擇服用貞芪扶正膠囊或沖劑,以增強抵抗力。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