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後,宜吃下列食物:
狗肉
寒冬食狗肉,有安五髒、暖腰膝、益氣力、溫腎助陽、補中益氣的功效。唐代食醫孟诜說:狗肉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精髓。清代醫家張璐認為:犬肉,下元虛人,食之最宜。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也曾指出:老年體弱,腰疼足冷:臘月取狗肉煮食。所以,冬季宜吃狗肉,不僅因為臘月狗肉肥而味美,而是更具有溫補功效。
羊肉
性溫,味甘,為助元陽、補精血、益虛勞之食物,有暖中補虛、開胃健力的功用,是冬季最好的滋補強壯食品。羊肉蛋白質含量較高,脂肪比牛肉略多,膽固醇含量低,這對體虛胃寒、陽虛怕冷、四肢欠溫,以及慢性氣管炎咳喘、肺結核咯血、產後氣血兩虛、貧血等虛寒體質,頗有裨益。漢代醫家張仲景創制的當歸生姜羊肉湯,就是流傳至今的溫補氣血名方,確有很好效果。
牛肉
性溫,味甘,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筋健骨的作用。牛肉含多量蛋白質.其中含必需氨基酸甚多,而脂肪較少,膽固醇含量也不高。因此,中、老年人體質較差者,皆可在冬季經常吃些牛肉。尤其是對脾虛久瀉甚至脫肛、面浮足腫、脈象虛弱之人,更為適宜。古有霞天膏治脾虛久瀉,即系黃牛肉熬制而成。凡慢性腹瀉者,入冬後用黃牛肉煮濃汁喝;有健脾止瀉 之功。
雀肉
性溫,味甘,無毒,能壯陽益精、暖腰膝、縮小便。唐代食醫盂诜曾說:雀肉十月以後,正月以前食之,續五髒不足氣,助陽道,益精髓。對陽虛老人冬令食之最宜。《養老奉親書》曾介紹:治老人髒腑虛損贏瘦,陽氣乏弱:雀兒五只,粟米一合,蔥白三莖(切)。將雀兒炒熟,次入酒一合,煮少時,入水二盞半,下米作粥欲熟,下蔥白等,候熟空心食之。這就是著名的冬令溫補食方麻雀粥。
獐肉
性溫,味甘。唐·孟诜曾經說過:八月至十一月 食之勝羊。獐為野生動物,分布長江流域各地,獐肉、獐骨、獐髓皆益人。《別錄》雲:瘴肉補益五髒。《日華子本草》 認為獐骨益精髓,悅顏色。《本草綱目》稱獐髓治虛風。所以,冬季體虛之人,食獐肉有溫補之功。
雉崩
俗稱野雞肉、山雞肉。根據前人經驗,野雞肉只適宜在冬季食用,其他時節不宜多食。如唐代食醫孟洗就指出:雉肉久服令人瘦,九至十二月食之,稍有補;他月即發五痔及諸瘡疥。《隨息居飲食譜》還說:冬月無毒,春、夏、秋皆毒。
大棗
有紅棗和黑棗之分,均為強壯滋補食品,且性味甘溫,具有養血益氣、補脾健胃、生津止渴、強壯體力等功效。入冬以後,宜常用大棗煨爛後食用,或配合蓮子、銀耳,或是山藥等煨食,有很好的調養補益效果。
蓮子
有滋養、安神、益氣、補虛等功用,也是冬令進補佳品。中醫認為,蓮子的特點是既能滋補,又能固澀。所以,尤其是對中老年人的心悸、失眠、體虛、遺精、多尿、慢性腹瀉,婦人白帶過多者,冬季常食,更為適宜。
白酒
冬令氣溫低,喝少許酒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本草拾遺》記載:酒,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養生集要》亦雲:酒者,能益人,節其分劑而飲之,宣和百脈,消邪卻冷也,因此,許多人一到冬季多喜飲用一些補酒,更是有道理;除了白酒的作用外,還加入一些補益強壯的人參、鹿茸、海馬、杜仲、肉桂、枸杞子之類的食物,更具有溫補健身之效。
人參
性溫,有大補元氣的作用。在民間,入冬進補,人參首當其選,中醫稱之為補虛扶正要藥,尤其是陽虛、脾虛、肺虛、氣虛之人,服之更宜。
黃芪
性溫,味甘,古代醫家稱之為補氣諸藥之最。 能補五髒諸虛。入冬以後,很多人喜歡用黃芪煨老母雞來進補,的確有很好的補虛強身作用。《得配本草》認為:肌表之氣,補宜黃芪,五內之氣,補宜人參。因為黃芪有益氣固表的功用,尤其是對體虛之人動辄易患感冒者,食之最宜。
肉桂
俗稱桂皮。性熱,味辛甘,有補元陽、暖脾胃、除 積冷、通血脈、益命門之火的功效。對陽虛怕冷,四肢不溫,或脾胃虛寒,慢性腹瀉之人,入冬以後,經常在燒菜時加些 桂皮,或用桂皮作香料調味,都很適宜。
此外,冬三月還宜常吃芝麻、胡桃、牛肚、羊肚、羊骨、雞肉、蛇肉、魚肉、龍眼、荔枝、栗子、花生、百合、木耳、燕窩、羊奶、豆漿、胡 椒、砂仁、紫河車、冬蟲夏草、蛤蚧等。
《遵生八箋》:冬三月,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
《千金方》:冬三月,宜服藥酒一、二杯,立春則止。終身常爾,百病不生。
《五行書》:十月,宜進棗湯。
《四時纂要》:十月,宜服棗湯、鐘乳酒、枸杞膏,地黃煎等物,以養和中氣。
《太清草木方》:十月,宜食芋,無礙。
《本草綱目》:惟十二月可食芋頭,他月食之發病。
《隨息居飲食譜》:獐肉甘溫,八月至十一月食之,味美勝羊。鹿肉,宜冬月炙食。
《本草綱目》;木瓜性脆,可蜜漬之為果,去子蒸爛搗泥,入蜜 姜作煎,冬月飲尤佳。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