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後,人們總有服用滋補品的習慣。目前給孩子選用滋補品的父母不在少數。對某些虛弱的孩子服用滋補品確實可以起到增強體質的作用,然而服用滋補品不當會引起反作用。例如小兒在感冒後舌苔厚膩,不思飲食,此時如果給與厚味滋補的食品或藥品,反而會使胃口更差。有的孩子服用不適當的補品如蜂皇漿、鹿茸後引起鼻血、乳房增大等副作用。
中醫認為“虛者補之”,因此滋補的對象應是有虛症的小兒,如有口臭、舌苔厚膩,大便干結等濕熱症象,應先用清熱利濕的中藥如,藿香、黃連、生米仁、陳皮等使熱除濕化,然後再用滋補中藥或補品。應用滋補也應根據不同對象選擇,小兒生理特點為“脾常不足”,脾虛的小兒較多見,表現消瘦、面色委黃、食欲低下、大便稀薄等,可用健脾和胃的補藥,以幫助腸胃消化及吸收,如太子參、白術、茯苓、山藥,同時加一些運脾藥如蒼術、陳皮、砂仁、藿香、木香等。血虛在小兒時期也不少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質淡等,此時可給與益氣養血藥,如黃氏、當歸、雞血籐、仙鶴草等。民間常用桂圓,紅棗煎湯服用,也很有效。還有一類小兒矮小,消瘦尿頻或遺尿、舌質胖淡,屬於腎虛,可給予補腎益氣藥,如補骨脂、黃氏、黨參、桑螵蛸、金纓子、仙靈脾等,平時可多吃些核桃肉,也有補腎作用。
小兒在冬令時可用膏方。膏方可在冬令時服用直至立春,此時膏方藥不易霉變,可放置在陰冷處或冰箱內。膏方應請有關兒科中醫師根據小兒不同體質特點加以制定。在春節期間小兒多吃甜食舌苔厚膩,可暫停原來滋補藥,改服和胃化濕健脾的藥,有利於胃腸消化功能。
目前藥房出售的補品很多,不一定適合小兒服用,應請有關兒科醫生指導服用。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