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學家曾經指出:“早溫腎陽,晚補脾氣;晨滋腎陰,午健脾陽”,可見,服用中藥有一番時辰講究。首先吃藥要符合人體生物鐘的規律,還有服藥時胃腸道內部的環境要適宜藥物發揮最大的療效,此外,藥物的性質、治療目的及對機體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等因素,都決定了不同藥物有各自服用的時間要求。因此,注意擇時服用,既可使藥物產生最大效力,減少用藥量;又可盡量避免和減少藥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
一般說來,一般滋補或者健胃的中藥應在飯前服,這樣,藥物中的滋補成分不僅吸收較快,而且吸收完全。
而對胃有刺激的中藥,比如許多祛風祛濕、止痛消炎、解毒等中藥的某些成分可能會傷胃,宜在飯後服用,這樣有助於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給孩子吃的驅蟲藥最好在清晨空腹時服用,這樣才有利於藥物與蟲體的接觸,充分發揮藥效。此外,惡心性祛痰藥,比如桔梗、遠志等,口服後藥物刺激胃粘膜,可引起輕度惡心,反射地促使呼吸道分泌增加,因此空腹服藥效果好。
有些藥物強調要在睡前服用。比如大黃、番瀉葉等植物性瀉藥常於臨睡前服藥,約經8小時—12小時發揮作用,恰好於次日晨排軟便。這樣能起到“藥半功倍”的效果。還有,鎮靜安眠的藥酒最好在睡前服,如珍珠母丸,提倡夜臥時姜湯送下,可以起到鎮靜安神之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中藥煎劑是用水煎成的藥汁,分頭煎、二煎和三煎。為了使藥物能在體內保持穩定的濃度,可將三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均勻,分兩次早晚服下。每次煎出的藥量不宜過多或者過少,以200毫升左右為宜,如果是發熱病人服用清熱藥或者生津止渴藥,藥汁可以多煎一些。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