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藥物,濫用抗生素會使細菌產生耐藥。很多百姓對細菌耐藥性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嚴重影響著抗生素的正確使用。
誤區一:
長期吃抗生素,都會產生耐藥性。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細菌耐藥性是怎麼產生的呢?天然的抗生素是細菌的代謝產物,用以抵御其他微生物,保護自身安全。細菌的數目是龐大的,一種細菌具體到每個細菌又是千差萬別的,面對生存環境中其他細菌以及人類使用的抗生素的壓力,敏感的細菌往往被殺死而淘汰了,但會有一些細菌幸免於難。這些細菌之所以可以幸免於難,可能緣於偶然的基因突變。因為這些突變,這些細菌能制造出能滅活抗菌藥物的物質,如各種滅活酶,使抗菌藥物的活性減弱,甚至完全失活。這便是自然選擇下細菌耐藥性的由來。
細菌的耐藥性,也可以通過細菌間的耐藥基因傳遞而在不同種的細菌中傳播,使多種細菌對抗菌藥物耐藥。在自然狀態下,耐藥變異菌所占的比例極小,因此,即使需要長期服用抗生素,只要使用劑量充足,不留給個別耐藥菌苟延殘喘的機會,細菌耐藥性產生的概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誤區二:
自行減量、減療程服用,不會耐藥。
抗生素要在我們體內發揮作用,必須達到並且維持一定的濃度。藥物的推薦劑量和療程都是通過反復實驗證實能達到最佳藥效的使用方法。減量、減療程服用,會使藥物在體內達不到有效濃度,結果使殺菌效果大打折扣。症狀一有好轉便停藥,不但容易使急性感染轉變成慢性感染,導致感染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細菌也更容易產生耐藥性。
誤區三:
越高級的抗生素,效果越好。
不少人以為,越高級的抗菌藥越好。比如三代頭孢一定比一代頭孢要好。這個概念是錯誤的。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抗菌譜的概念,即抗菌藥物的抗菌范圍。細菌可以分為兩類: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一代頭孢,例如頭孢拉定,主要抗革蘭陽性菌;三代頭孢,主要抗革蘭陰性菌,其抗革蘭陽性菌的能力比第一代頭孢弱。所以,如果是抗革蘭陽性菌,那顯然一代比三代要好。理想的抗生素應該對細菌有高度選擇性,對機體無毒或毒性很低。盲目選用高級廣譜抗生素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容易破壞人體內的正常菌群。抗生素並非越高級越好,越新越好,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