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服用抗生素,潤喉片當零食長期服用,不遵醫囑隨意加大藥量……國家食藥總局的調查認為,我國居民用藥存在嚴重誤區,迷信用藥、錯誤用藥的現象十分嚴重。
該總局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250萬人因為錯誤用藥而損害健康,其中死亡的有20萬人,是全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兩倍。
迷信藥物:動辄服用抗生素或輸液
哈爾濱市民曲阿姨是鄰居眼裡的“藥罐子”:除了降壓藥天天吃以外,咳嗽或不舒服了就吃點消炎藥,腿疼抽筋就貼點膏藥。對此,曲阿姨的兒子張先生覺得老母親過度迷信藥物的作用,甚至已經到了“癡迷”的狀態。“動不動就讓我們給買消炎藥和風濕膏,不給買還生氣。”
迷信藥物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一些年輕人也動辄服用抗生素或輸液,從而產生不良反應和藥物依賴。
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86.7%的受訪者曾有自我藥療經歷。在服藥過程中,69.7%的受訪者曾隨意增減療程或自行更換藥物。
在銀行工作的“80後”范明經常感冒,而且容易過敏。“我通常會選擇去醫院輸液,吃藥效果不是很明顯,而且總會忘,還是輸液來得快。”范明告訴記者,有時一冬天要輸液五六次。由於輸液過多,范明不僅對大多數抗生素產生耐藥,而且腎功能受到損害,免疫力嚴重低下,變成了過敏體質。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一些人身體不舒服就認為有炎症,盲目服用消炎藥。另外,一些人出於預防或養生的目的,也服用藥物,甚至沒病亂吃藥。比如將維生素類藥物當成營養品長期服用,還有一些老人和孩子不停地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