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髒損害,肝髒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具體表現為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繼而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這三種改變反復交錯進行,結果肝小葉結構和血液循環途徑逐漸被改建,使肝變形、變硬而導致肝硬化。該病早期無明顯症狀,後期則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直至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並發症死亡。在臨床上,診斷肝硬化有這麼幾大標准可以參照:肝小,脾大,門脈高壓,白球比倒置,血小板減少,來診斷。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國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為主,在國外以酒精中毒多見。
1.病毒性肝炎
主要為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重疊感染,通常經過慢性肝炎階段演變而來,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不發展為肝硬化。
2.酒精中毒
長期大量飲酒[每天攝入酒精(乙醇)80克達10年以上]時,酒精及其中間代謝產物(乙醛)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肝炎,繼而發展為肝硬化。
3.膽汁淤積
持續肝內淤積膽汁或肝外膽管阻塞時,可引起原發性或繼發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
4.循環障礙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膜炎、肝靜脈和(或)下腔靜脈阻塞,可致肝細胞長期淤血缺氧、壞死和結締組織增生,最終變成淤血性(心源性)肝硬化。
5.工業毒物或藥物
長期接觸四氯化碳、磷、砷等或服用雙醋酚丁、甲基多巴、四環素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最終演變為肝硬化。
6.代謝障礙
由於遺傳或先天性酶缺陷,致其代謝產物沉積於肝,引起肝細胞壞死和結締組織增生,如肝豆狀核變性(銅沉積)、血色病(鐵質沉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和半乳糖血症。
7.營養障礙
慢性炎症性腸病、長期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維生素、抗脂肪肝物質等,可引起吸收不良和營養失調、肝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以及降低肝對其他致病因素的抵抗力等。
8.血吸蟲病
長期或反復感染血吸蟲病者,蟲卵主要沉積於肝的匯管區。蟲卵及其毒性產物可引起大量結締組織增生,造成血吸蟲病性肝纖維化。
9.免疫紊亂
自身免疫性肝炎可進展為肝硬化。
10.原因不明
發病原因一時難以肯定,稱為隱源性肝硬化。
1.肝硬化的病理改變 肝硬化的病理改變主要以肝組織的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結節再生形成為特征。
不論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如何,其病理演變和發展過程基本相同,包括以下4個方面:
①廣泛肝細胞變性壞死、肝小葉纖維支架塌陷;
②殘存肝細胞不沿原支架排列再生,形成不規則結節狀肝細胞團(再生結節);
③自匯管區和肝包膜有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纖維束,自匯管區-匯管區或自匯管區-肝小葉中央靜脈延伸擴展,即所謂纖維間隔,包繞再生結節或將殘留肝小葉重新分割,改建成為假小葉,這就是肝硬化已經形成的典型形態改變;
④由於上述病理變化,造成肝內血循環的紊亂,表現為血管床縮小、閉塞或扭曲,血管受到再生結節擠壓;肝內門靜脈、肝靜脈和肝動脈小支三者之間失去正常關系,並相互出現交通吻合支等,這些嚴重的肝髒血循環障礙,不僅是形成門靜脈高壓症的病理基礎,而且更加重肝細胞的營養障礙,促進肝硬化病變的進一步發展。
2.肝硬化的病理分型 根據再生結節形態,肝硬化可分為4型:
(1)小結節性肝硬化:最為常見。結節大小相仿,直徑一般在3~5毫米,最大不超過l厘米,纖維隔較細,假小葉大小亦一致。
(2)大結節性肝硬化:由大片肝壞死引起,結節粗大,大小不均,直徑一般在1~3厘米,最大可達5厘米,結節由多個小葉構成,纖維隔寬窄不一,假小葉大小不等。
(3)大小結節混合性肝硬化:為上述2型的混合型,即肝內同時存在大、小結節兩種病理形態,實際上此型肝硬化亦很常見。
(4)再生結節不明顯性肝硬化:又稱為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其特點為纖維隔顯著,向肝小葉內伸延,但肝小葉不完全被分隔;纖維組織包繞多個肝小葉,形成較大的多小葉結節,然而結節內再生不顯著。此型在我國多由血吸蟲病引起。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