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個體遇到突發事件時,內心的平衡將會被打破,從身體到思維、行為、情緒等將出現一系列的紊亂。
1、身體方面可能出現:腸胃不適、腹瀉、食欲下降、頭痛、疲乏、失眠、做惡夢、容易驚嚇、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緊張等。
2、情緒方面:可能會出現害怕、焦慮、恐懼、懷疑、不信任、沮喪、憂郁、悲傷、易怒,絕望、無助、麻木、否認、孤獨、緊張、不安,憤怒、煩躁、自責、過分敏感或警覺、無法放松、持續擔憂、擔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
此外還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無法做決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從危機事件上轉移等。
3、行為方面:呈現反復洗手、反復消毒、社交退縮、逃避與疏離,不敢出門、害怕見人、暴飲暴食、容易自責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這樣的反應通常將持續6~8周,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也不是每個人都將持續這麼長的時間。一個人的性格特點、看待問題的方式、家庭、社會的支持、以及過往的心理狀況、身體狀況都可以影響災難經歷者的反應時間和反應強度。處於心理危機狀態的個人,如果能及時獲得適當的心理援助,則其有望盡快擺脫正在經受著的種種不適,爭取早日康復。
心理急救通常在創傷發生後72小時內進行。在心理急救階段穩定當事人內心的平衡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救援者,我們要盡可能的給予當事人充分的安全感和確定感。
1、要傾聽和理解當事人,如果當事人希望講述受傷過程,那我們只需要安靜的傾聽;如果當事人不願意傾訴,切不可強迫其講述創傷的詳細經歷。
2、了解當事人當下的需要,為其提供實用性的幫助也是至關重要的工作,包括日常用品、生活所需,以及種種醫療救助。盡可能提供精確的、被及時更新的關於災難的信息、受治者自己身體狀況的信息、其家人親屬狀況的信息等,避免讓當事人處於不准確或者令人不安的信息。
3、要盡可能的提供給當事者與其家人、朋友、單位等社會資源、支持系統建立相應的聯系。如果是受傷者是兒童,由於孩子常常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可能拒絕與他人交流,那麼作為救援者,我們更應該謹慎安撫,切忌強迫其與他人溝通,可通過繪畫、游戲、閱讀幫助其轉移注意力。此外,能夠讓其盡快回復學校生活將有利於其康復。
4、如果當事人情緒激動、煩躁、緊張,可給予催眠、呼吸訓練、想象放松訓練等幫助情緒放松下來。必要時可請精神科醫生給予適當藥物,幫助其盡快安靜下來,處於穩定狀態。
5、對於受傷較輕、願意傾訴以及自己雖未受傷卻目睹災難的人,可以通過交談來減輕心理壓力,這樣的交談通常在事件發生後48小時之間開始,可以其討論自己的所見所聞,內心感受、自己的反應,獲得的支持和安慰、自身存在的資源。
創傷發生之後,面對當事人,我們盡量避免用如下安慰的話語:“ 我了解你的感受”、“你應該盡快走出這個陰影”、“你會盡快好起來的”、“你需要放松”、“你要堅強些”、“你還活著,這很好”、“一切都會按照預期好起來的”、“你是很幸運的”等。這類話語常常會讓當事人感到更加無助、虛弱。
從根本上講,我們還是要充分相信人類的自愈能力,面對災難經歷者,我們能提供的除了謹慎、細致、耐心,更需要的是尊重、保護、和安定。
360常識網溫馨提示當事人當時、當下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也是當事人的需要。在災後危機干預這樣的救援中,大多數時候,救助者的精神,往往比專業知識更能實現救助目的,此為根本救助。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