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詠梅》是毛澤東反用陸游同調同題詞意而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堅韌不拔的形象,鼓勵人們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樂觀主義精神。上阕主要寫梅花傲寒開放的美好身姿,描繪梅花的美麗、積極與堅貞;下阕主要寫梅花的精神風貌,表現了梅花堅強不屈、不畏寒冷,對春天充滿信心和謙虛的風格。全詞運用逆向思維來立意,融合象征、擬人、襯托、比喻、誇張、對仗、頂針等手法,較完美地實現了托物言志的目的。下面一起看看毛澤東詞作《卜算子·詠梅》的原文是什麼?
1、原文:讀陸游詠梅詞,反其義而用之。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2、譯文:品讀了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詞,反用陸游詞的原本的寓意而寫了這首詞。風風雨雨把去春送走,滿天飛雪又把來春迎到,在那懸崖峭壁凍結了百丈冰柱的嚴寒下仍然有梅的花枝綻放著俊俏、艷麗的梅花,傲迎風雪。梅花雖然俏麗艷放,卻不同誰爭奇春日的光輝,只是把春的信息向群芳預報。等到滿山遍野都開滿了色彩絢麗的鮮花,梅花在群芳花叢中微笑。
3、創作背景:1960年6月,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召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蘇共代表團和中共代表團發生激烈爭論。會後,蘇聯撤走在華的全部專家,撕毀幾百個協定和合同,停止供應重要設備。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對華經濟封鎖。蘇聯的嚴重措施,實際上斷絕了中國從國外獲取先進技術裝備的正常渠道。與此同時,中國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在嚴重困難面前,毛澤東始終保持著中華民族大無畏的氣概頂住了大國沙文主義的壓力。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贏得了普遍的贊譽。1961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為即將召開的中共中央擴大的工作會議做准備。他讀了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感到文辭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義,於是他再續一首與陸游的詞風格不同的詠梅詞,目的主要是鼓勵大家蔑視困難,敢於戰勝困難。此詞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
關於毛澤東詞作《卜算子·詠梅》的原文是什麼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裡了。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