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不要輕易給寶寶掏耳朵!
生活中,人們發現寶寶有耳屎,趕緊給他掏耳朵。殊不知,寶寶的外耳道皮膚嬌嫩,皮下組織稀少,不正確的護理很容易導致寶寶耳朵受傷。相關數據顯示,臨床上患外耳道感染的兒童,85%以上都是由“掏耳朵”引起的。
寶寶的耳道較小,易堆積耳垢。爸媽見到寶寶耳朵裡有一點耳垢,便急著幫寶寶掏耳朵,以防耳垢堆積,影響寶寶聽力。其實,耳垢可以借助人的頭部活動、咀嚼、張口等動作自行排出,一般不需要清除。且外耳道內腺體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不適宜細菌生長,其氣味能趕走小蟲。所以少量的耳垢不但不會影響聽力,還可保護外耳道皮膚。
寶寶外耳道皮膚比較嬌嫩,不正確掏耳朵,極易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甚至影響張口和咀嚼。常給寶寶掏耳朵還會引起其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滋生細菌。由於寶寶好動,若掏耳朵時不注意,掏耳勺便可能傷及其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寶寶聽力。所以,當看到寶寶有耳屎,或者抓耳朵,說耳朵裡癢時,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正確護理。
如何正確幫助寶寶保護耳道:
1.將淨的毛巾沾濕後擰干,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輕輕擦拭寶寶的外耳部位。也可以耳用棉簽輕微擦拭,千萬不可將棉簽深入寶寶耳朵內部看不見的地方。市面上嬰兒專用的大頭棉簽,棉花球柔軟結實,纖維不會松散,適合給寶寶清潔耳朵。
2.遠離嗓音。避免讓寶寶長期處於強烈的聲音中。如,不要在寶寶旁邊把音響或電視開的太大聲,否則會損壞寶寶內耳細胞纖毛。
3.避免進水。給寶寶洗澡時,可將寶寶耳朵由後到前按住貼緊臉部,不易進水。如進水可用軟棉棒輕輕插入耳朵旋轉,但不要太深,且一定要固定好寶寶頭部。
4.及時就醫。如果發現寶寶耳垢過多且引起不適感,導致嬰兒哭鬧,或懷疑寶寶有聽力障礙時,要及時就醫,不可隨意掏耳朵。
耵聍長住耳道,是耳朵忠誠的衛士,它的油脂能捕獲入侵灰塵、細菌;其苦味還能驅逐飛入耳朵的小蟲。耳內發癢除耳朵病變外,可能就是耵聍與灰塵、細菌或小飛蟲爭斗時的反應。如果孩子的耵聍過多、過大或影響聽力時,應到醫院就診檢查。
“ 耳屎”積聚較多時,會引起耳癢及堵塞感,因此應掏出來。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時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有人用手指甲、發卡挖耳匙甚至鐵簽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膚,導致外耳道發炎、腫脹以及劇痛。即使掏耳時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習慣,頻繁掏耳,也會引起肉眼難以看見的隱性破損導致感染。
一般細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藥後會很快好轉,但如果誘發霉菌感染,則耳內瘙癢劇烈,會使人坐立不安。另外,如果不小心刺傷耳膜,則可引起聽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復聽力有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因此,嚴格來講,不要自己掏耳朵。但由於“耳屎”生成速度比較快,特別是那些腺體分泌旺盛、俗稱“油耳”生成速度更快,專門到醫院掏耳太麻煩,也不太現實。
可以自己掏耳,應做到如下兩點:
清除耳屎有技巧
1、挖耳屎要選用柔軟的工具
最好用棉棍,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後耳朵朝下,則耵聍可自行出來;盡量做到不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習慣
不能頻繁挖耳,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可根據自己情況掌握。
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則可能形成耵聍栓塞,這時,自己就很難掏出來了,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取出後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