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珍品,具有很好的殺菌效果,以及抗癌作用,大蒜還能穩定血壓,改善血液循環,調整血糖代謝等作用,含有很多對人體有利的物質。其實除了眾所周知這些作用,大蒜還有其他的什麼用處妙用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給大家細說大蒜的60種妙用。
細說大蒜的60種妙用1—10
1.在貯米的桶內放幾瓣大蒜,有防治蛀蟲和螞蟻的作用。
2.大蒜6瓣,明礬9克,共搗爛,用涼開水送服,可急救夏日中暑突然暈倒、上吐下瀉,同時立即將病人送醫院診治。
3.每天早晨空腹吃糖醋蒜1~2瓣,連食10~15天,有降血壓作用。
4.蒜研碎,同重量與之相等的蜂蜜混合,臨睡前服1湯勺,能預防流行性感冒。
5.大蒜、蔥、生姜各適量,煎湯溫服,能治頭痛鼻塞、惡寒發熱。
6.大蒜搗汁,按其重量加甘油兩倍份,在用鹽水洗鼻擦干後,以棉球蘸蒜甘油塞於鼻內,可治鼻炎。
7.大蒜頭1~2個,在火上烤熟,用開水沖蜂蜜送服,可治嘔吐。
8.獨頭蒜1個搗爛,把1個杏仁核打開去仁,將蒜泥裝入兩瓣殼內,分別扣在兩側列缺穴上,用布條縛住,該處皮膚會立即出現刺痛,1~2小時後取去,治咽喉腫痛。
9.大蒜頭1個去皮搗爛,用開水1杯浸蒜,涼後再入鍋隔水炖1小時,取出調蜂蜜服,可治小兒久咳。
10.齲齒疼痛,取適量鮮大蒜搗成泥,塞入疼痛的齲齒洞中,幾分鐘後即可止痛。
細說大蒜的60種妙用11—20
11.獨頭蒜數個搗成泥,加熟菜油調勻,外敷患部,對治療頭皮癬有一定效果。
12.大蒜頭適量,去皮洗淨搗爛,加冷開水少許,絞汁滴耳,可治已潰爛流膿的中耳炎。
13.尚未成熟的大蒜(連莖葉)7棵,用鹽醋煮熟,胃氣痛時飲服,有一定的止痛效果。
14.寒冷腹痛,或因食生冷、感風寒腹皮冷者,可用醋泡大蒜數瓣,一次吃完,有一定的療效。
15.患痢疾、腹痛、大便急脹而量少、糞便帶紅白粘液或膿血者,可用大蒜2瓣去皮,煮米粥吃,有一定效果。
16.大蒜瓣250克,胡椒少許,搗爛置碗中,放入熱水盆內,燙熟後用布包扎蒜椒泥,熨臍周圍,可治久治不愈的寒瀉。
17.生大蒜4~5瓣,去皮搗碎,用紅糖一次沖服,每兩小時一次,可治痢疾。
18.大蒜數瓣搗成泥,加好醋1酒杯,調勻咽下,每日2~3次,治急性腸炎。
19.大蒜3~5頭,蓖麻子50粒,一同搗爛,每日下午敷腳底,可治小便不利和水腫。
20.蒜頭搗爛熬成膏狀,日服7.5克,服後2小時再服2匙蓖麻油,可瀉出蛔蟲。
細說大蒜的60種妙用21—30
21.大蒜30克搗成泥,加水1杯,再倒入半盅陳醋調勻,洗塗肛門,可驅燒蟲。
22.入冬前,將紫皮大蒜搗成泥,敷在生過凍瘡的部位,24小時後洗去,隔三天再敷一次,可防凍瘡。
23.蜈蚣咬傷,將大蒜搗爛加醋調勻敷傷處,可消腫止痛。
24.大蒜頭煎水,熏洗陰部,治外陰炎。
25.大蒜頭100克,加水適量煎湯,趁熱洗陰部,每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可治陰道滴蟲。
26.大蒜(量不限)生吃,用溫鹽水漱口,每日2~3次,可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27.大蒜頭60克,野菊花30克,煎濃汁含漱,可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28.大蒜15克,白糖30克,大蒜搗爛,加糖和開水1杯,浸泡5小時,每日一劑,分三次服,連服4~5天,可治百日咳。
29.大蒜頭一小瓣搗爛,於發瘧前2小時敷於手寸口脈處(敷前手寸口脈處先塗菜油),敷至皮膚發紅即去掉(防止起泡),可治瘧疾。
30.生大蒜適量,切成細粒,空腹吞服,可治鉤蟲病。
細說大蒜的60種妙用31—40
31.大蒜搗爛,調入凡士林,臨睡前塗於小兒肛門周圍,第二天洗淨,連塗3~4次,可治鉤蟲病。
32.雄黃30克研成細末,大蒜60瓣搗爛,配制成60丸,每服1丸,每日服三次,連服20天為一療程,可治布魯菌病波狀熱的反復發作。
33.獨頭大蒜1個,切成薄片平放於大椎穴,把艾絨搓成如小豆大共3團,放在蒜片上點燃,連灸2~3炷,以感覺灼痛、不起泡為度,隔天或2~3天灸一次,可治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
34.大蒜搗爛貼敷可治上消化道出血。大蒜瓣4份,玄明粉1份,混合搗爛,取96克,用4層紗布包裹,貼敷足底湧泉穴,縛定於3~4小時後去掉,每日貼敷一次,直到血止,可治上消化道出血。在采用此簡易療法治療的同時,病人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35.大蒜5頭,燒熟頓服,可治腹瀉。
36.大蒜8片,蝼蛄5只,搗爛如泥,敷貼臍中約30分鐘,可治小便不通。
37.大蒜4頭切片,鮮小薊120克,水煎溫熱外洗,可治陰部瘙癢、白帶增多。
38.在盛醬油的瓶中放入幾瓣大蒜,一段時間內醬油不會壞。
39.瓷器或玻璃器皿破碎,可用大蒜去皮搗爛擠汁,同雞蛋清混合調勻,置陰涼處散發一下水分,然後將其塗在器皿破裂之處,會粘合得很牢固。
40.在釣魚餌料中加入適量的大蒜粉,能刺激魚類嗅覺,可提高垂釣率。
細說大蒜的60種妙用41—50
41.汗斑是由汗斑病毒引起的。取大蒜1頭,搗爛後放入少許白酒,擦患處,每周一次,可治汗斑。
42.吃水果牙酸了,用大蒜在牙酸處擦一擦,酸感即可解除。
43.床上有臭蟲,只要將腌著糖醋蒜頭的壇子置於床下,臭蟲即可驅除。
44.取獨頭蒜2~3個,去皮放在火爐上煨熟,趁熱切開熨燙痛牙處,蒜涼後再更換熱的,連續多次,牙痛症狀即可緩解或消除。
45.將大蒜1瓣放入嘴裡嚼一嚼,能消滅口腔中的細菌,等於進行一次口腔消毒。
46.口腔內起水泡,只要生嚼1~2瓣大蒜或蒜葉,水泡便漸漸萎縮,乃至消失。
47.在貯存少量蠶豆、赤豆的容器中,放入兩三頭大蒜,豆子存放2~3年都不會生蟲。
48.取大蒜1瓣,用刀削成與鼻孔相吻合的形狀,塞進鼻孔,過一陣兒再換新削的,連續幾次,即可疏通鼻塞。www.ershenghuo.com
49.鼻出血不止,取大蒜適量,去皮搗成泥,敷在腳心,用紗布包扎好,即可止血。在用此簡易方法進行治療的同時,病人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50.將大蒜搗成糊狀,每日早晚擦手掌,對手掌脫皮、瘙癢有一定療效。
細說大蒜的60種妙用51—60
51.干魚、干蝦、海帶等極易霉變。收藏前,先將海味烘干,把剝開的大蒜瓣鋪在罐子裡面,然後把海味放進去,蓋嚴不使漏氣,能保存很長時間不變質。
52.花盆中有蚯蚓,可先用清水將花盆澆透,然後將3~4頭大蒜搗爛,加水稀釋後倒入盆中,過一會兒,蚯蚓就會鑽出土面,即可用鑷子夾出殺死。
53.敷蒜泥可輔助除去瘊子。如要去除瘊子,應先對長瘊子的部位進行局部消毒,而後用經過消毒的剪刀剪去痕子蓋,用消毒紗布吸去血跡,然後將搗爛的蒜泥敷在傷口上,用醫用膠布包扎,每天換兩次,治療數日即可痊愈。
54.蒜汁滴鼻治頭痛。將1瓣大蒜搗爛取汁,滴入兩個鼻孔內,立即閉目,淚出後頭痛即止。
55.大蒜可用於衣服去皺。先將需要去皺的衣服放入10~20℃的清水中,然後放入少許食醋和幾滴大蒜汁,衣服泡1~2小時後,用清水漂洗干淨,不擰水,抖抻曬干,衣服上的皺
褶即可除去。
56.每天用大蒜擦指甲,可起到防指甲脆裂的作用。
57.大蒜200~300克,搗爛取汁,加10升水稀釋,立即用來噴灑植株,可殺滅多種害蟲。
58.大蒜能起到開竅的作用。大蒜是通五髒的,對五髒都有很好的通利作用。
59.大蒜可以去寒濕,也可以避瘟疫。總而言之,它對免疫力的提高是有一定的幫助。
60.吃蒜和蔥還可以化肉食,我們做肉菜的時候放蔥蒜的道理就在於此,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說也是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大蒜治病偏方
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數顆。(《瀕湖集簡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證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搗,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醫褥效方》)
③治水氣腫滿: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中,水從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脹:大蒜,入自死黑魚肚內,濕紙包,火內煨熟,同食之。忌用椒、鹽,蔥,醬。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腳轉筋:急將大蒜磨腳心,令遍、熱。(《攝生眾妙方》)
⑥治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獨蒜一枚,黃丹半兩。上藥相和,同搗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發時以茶下二丸。(《昔濟方》蒜丸)
⑦治瘧病:獨頭蒜,於白炭上燒之,末,服方寸匕。(《補缺肘後方》)
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飲之。(《姚僧坦集驗方》)
⑨治髒毒: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爛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本事方》蒜連丸)
⑩治鼻衄不止,服藥不應: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錢大餅子,厚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足心,右鼻血出,貼右足心,兩鼻俱出,俱貼之。(《簡要濟眾方》)
⑾治鼻衄,咯血,嘔血,尿血。獨頭蒜兩個,搗成泥狀,分成兩份。一份用八層麻紙包裹,置於百會穴。另一份用七層麻紙包裹,置於湧泉穴,然後在包裹之藥上用熱鐵烙加溫。(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⑿治肺結核:新鮮大蒜,每次一至二頭,搗碎後以深呼吸吸其揮發氣,每日二次,每次一至三小時。(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⒀治小兒百日咳:大蒜五錢,紅糖二錢,生姜少許。水煎服,每日數次,用量視年齡大小酌用。(《貴州中醫驗方》)
⒁治腦漏鼻淵:大蒜切片,貼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⒂治金瘡中風,角弓反張:大蒜一升,破去心,無灰酒四升,煮蒜令極爛,並滓服一大升以來,須臾汗如雨出,則瘥。(孟诜《必效方》)
⒃治小兒臍風:獨頭蒜,切片,安臍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氣即止。(《簡易方論》)
⒄治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乃是瘡頭):用大蒜十顆,淡豉半合,乳香錢許。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外科精要》)
⒅治一切腫毒:獨頭蒜三、四顆,搗爛,入麻油和研,厚貼腫處,干再易之。(《食物本草會纂》)
⒆治神經性皮炎:蒜頭適量,搗爛,以紗布包裹,外敷患處。另用艾條隔蒜灸患處到疼痛為止,隔日一次。(《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⒇治婦人陰腫作癢:蒜湯洗之,效乃止。(《永類钤方》)
(21)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獨頭蒜,摩螫處,痛止。(《梅師集驗方》)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