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耐低溫弱光、豐產、抗病的辣椒品種。青椒如蘇椒5號、皖椒2號、皖椒301、皖椒8號,紫色辣椒如紫燕1號、紫雲1號、紫雲2號等。
增加增溫措施和保溫材料,利用電熱線加溫或其他加溫方式進行穴盤基質育苗。冷床播種於10月上旬,溫床播種於12月中旬,電熱溫床播種於1月上中旬。壯苗特點為苗高15厘米,8~10片健壯葉片,節間短,根系發達,顯大蕾,有少量開花。
辣椒對土壤的要求比茄子、番茄嚴格,最好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松軟、排水良好的粘壤土或砂質壤土為宜,不宜與茄果類、瓜類、馬鈴薯及棉花連作。前茬收獲後深耕20~30厘米曬土凍垡。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的堆雜肥5000~6000公斤,人畜糞2500~3000公斤,復合肥30~50公斤,或過磷酸鈣40~50公斤,鉀肥10~15公斤。在定植前半月均勻撒施並翻入土中。整地做畦後,覆蓋地膜,既可以抑制雜草生長,又有利於保持土壤墒情和提高地溫。
當10厘米土溫穩定在10°C以上時是適宜定植期。定植密度一般為4000~6000株/畝。定植後應及時澆水,盡量少傷根系。
1、溫度管理
定植後應保持較高的溫度以促進緩苗。若白天溫度超過35°C’可稍放風降溫。有小拱棚的白天揭開小拱棚膜透光,晚上蓋嚴保溫。幼苗長出新根後逐漸開始通風,溫度保持在白天25°C~30°C,夜間15°~20°C。溫度達不到時僅在中午前後短時通風,當外界最低氣溫穩定在15°C以上時,晚上不再關閉通風口。
2、水分管理
定植時要澆足定根水,定植後3~5天再澆緩苗水,水量不宜太大,以免降低地溫影響緩苗。第一批果實開始膨大後逐漸增加水量,保持土壤見干見濕,結果期要保持水分供應,晴天應增加澆水次數和水量,低溫季節適當減少澆水次數和水量。在澆水的同時還應做好棚內通風換氣,棚內相對濕度保持在70%左右為宜,避免棚內濕度過高,引發病害。
3、施肥
辣椒生長結果期長,需肥水較多,應結合澆水進行追肥。生長前期一般每隔10~15天追一次肥,當植株大量結果和采收時每隔7~10天追一次肥。每次施10~15公斤復合肥,促使植株穩長健長,有利於延長結果期。
4、植株調整
植株莖部(分杈以下部分)的徒長枝及病枝、受傷枝、多余側芽可以抹掉,以增加植株間通風透光,促進有效分叉,減少養分消耗和預防病害。整枝宜選在晴天進行,整枝後及時噴藥以防傷口感染病害。
5、病蟲害防治
疫病用瑞毒霉、殺毒礬等藥防治。瘡痂病用速補、農用鏈霉素防治效果較好。防治病毒病可用小葉敵、病毒K等藥加芸苔素481混合噴施。用吡蟲啉等藥滅蚜。防治蛀果的煙青蟲、棉鈴蟲、用除盡、夜蛾必殺等藥傍晚時噴施。
及時采收門椒和對椒,以促進植株生長。在采收期,果實充分長大、果面有光澤、果肉厚實時即可采收。采收過程要細致、不要損傷枝葉。為追求最大經濟效益、也可根據市場行情掌握商品果的采收時期。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