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一般而言,雙腳施力均衡,兩個鞋底腳掌和鞋跟就會磨損得很平均,如果新買鞋子,6個月磨損不超過20%為正常狀態,但3個月內就磨損20%~30%,就需要進一步厘清是否健康亮起紅燈。
人在走路時,雙腳承受總重量是體重的1.5倍,雖然走路姿勢跟個人習慣有關,不過當足部結構發生問題,就容易影響到膝蓋、骨盆等骨骼結構,可以從鞋底磨損狀態,看出走路步態正確與否,並反應身體健康狀況。
1. 鞋底外側磨損
走路內八字會增加關節的壓力,長久下來,腿部的骨骼變形,也可能是兩腿的膝關節向外分離,導致小腿胫骨向內翻轉一定角度,而形成O型腿。這種走路方式也會使得前骨盆傾斜,產生疲累感、腰背部疼痛,無法久站久走。
另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高弓足,在行走時也會出現後足內翻往外施力,與容易腳踝扭傷不穩的現象,讓體重向腳外側傾斜,造成鞋外側磨損明顯,可能導致肩膀酸痛、關節扭傷損傷。長期的受力不均也會導致膝蓋外軟骨的磨損,引發關節炎等。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