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生活百科 >  >> 居家科普

盤點“有圖未必有真相”食品安全謠言

當人們對食物造假深惡痛絕的時候,也有一批利用大家“痛點”的食品安全謠言應運而生。而這其中帶有圖片和視頻的內容往往更容易讓人深信不疑。然而事實上,有時候眼見未必為實,有圖也不一定就代表了真相。下面對社交網絡中常見的幾個帶有圖片和視頻的謠言進行盤點。那麼,一起來見識一下謠言的腦洞。

            塑料大米

網上一個關於“塑料大米”的視頻被瘋轉,視頻中顯示有人正在把廢塑料塞進一個轟鳴的機器,拉成絲線一樣的東西,然後又通過另一台機器,切成了小顆粒。於是視頻發布者就說,這是用塑料在造假大米。

實際上,這些塑料的顆粒是工業原料,不可能拿去當大米賣。一方面是因為顆粒形狀一看就不像大米,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家比大米貴得多。

網上還有一個視頻的主人公是一個大媽,號稱自己家裡的米是“花了75塊買了20斤”的塑料米。我想說:大媽,您發財了知道嗎?隨便一種塑料顆粒都比這個價格貴得多呀!最便宜的聚丙烯顆粒也比大米貴好幾倍,如果是聚乙烯或者聚四氟乙烯就更貴了。

其實,大家去網絡上搜索一下“塑料顆粒機”就會發現,視頻中生產“塑料大米”的機器正是專門的“塑料顆粒機”。不過,之前確實有出口的大米被發現裝的是塑料顆粒,這是因為當地禁止塑料進口,只好以大米報關蒙混過去。

          塑料紫菜

這個謠言前段時間很熱,也是通過視頻爆出來的。視頻中的人稱發現紫菜泡了之後撕不爛,所以認定是塑料做的。實際上,不容易撕爛頂多是因為紫菜長得比較老一點,而不可能是塑料做的。

塑料薄膜的原料價格還是挺貴的,如果要做出紫菜的質感和外觀,再加上人工成本,肯定比紫菜貴多了。再說了,你見過能吸水、能泡發的塑料嗎?

          假包菜

網絡也流傳一段視頻,發布者稱視頻的內容是有人用一些像蠟和塑料的原料做成圓白菜。實際上,這是日本人發明的制作食物模型的方法,可以用於飯店、商場展示的菜肴模型、早教或學校教育的道具、家居裝飾、游戲道具等。

了解一下這種道具的價格估計你就會明白了,它們完全沒必要把自己混進便宜的蔬菜攤裡,因為得不償失啊。再說了,這種塑料包菜一吃就能吃出來是假的,真的是食物造假的話,沒必要這麼沒頭腦吧?

         注膠的蝦蟹

前不久有個大媽拍攝視頻說自己買到了注膠的皮皮蝦,憤憤然地都扔掉了,真是為這位沒有口福的大媽表示惋惜。實際上,這是皮皮蝦的生殖腺,或者叫作蝦黃,是精華部分。

還有人在吃螃蟹的時候發現了黏糊糊的膠,半透明的那種,就覺得也是打了膠。其實呢?那是蟹膏,雄性生殖腺的分泌物,非常美味。

不過,大家想必也確實看過有視頻是給青蟹打針的,不過那是把調料打進去,然後馬上上鍋蒸,這樣更入味。其實,蝦蟹的生命力很脆弱,如果真的注膠打針,分分鐘會死掉,商家豈不是賠本?

          西瓜打針

每年夏天都會有西瓜打針的傳言,讓瓜農很傷心。通過良種選育和田間管理,咱們好不容易吃到了甜蜜多汁的西瓜,難道不好嗎?

西瓜打針有多難你試過嗎?一般的針根本打不進去,裡面是實心的啊。如果你用力強行打進去,也只有針頭路過的地方能滲進去一點,而且瓜瓤很快就會爛掉。有人說自己確實看到有人在給西瓜打針,其實你可以去了解一下是在哪個生長階段打的,因為那很可能是生長調節劑而已。

加塑化劑的面條

有網絡視頻中,一個大媽用水洗面條,結果洗出來一坨黏糊糊的東西。然後就有人說,這裡面加了塑化劑,加了膠。還有人說,面條能點燃,裡面肯定加了東西,比如加了膠。事實上,塑化劑雖然不能吃,但人家價格也比面粉貴多了。

面條裡面倒是可以加黃原膠,但那是微生物發酵澱粉得到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實際上,水洗出來的是面筋,成分以蛋白質為主。

而面條能燃燒是因為主要成分澱粉、蛋白質都是能燃燒的,其實絕大多數食物都能燃燒,因為蛋白質、糖類(包括澱粉)、脂肪都是能燃燒的。具體的原理只要學過初中化學的都能理解。以此類推,網絡上常見的“XX可燃是加了膠的”的文章,比如腐竹、粉絲粉條、餅干、薯片等都是謠言。

假雞蛋

網上還經常有新聞報道說消費者買到了假雞蛋,有的蛋黃像橡皮一樣有彈性,有的顏色異常等等。實際上,這些異常雞蛋都是真雞蛋,有的是因為被凍過,有的是因為雞的輸卵管炎症,有的是因為雞的飼料問題。

也有人在網絡上聲稱能人造雞蛋,還有視頻為證,使用的是海藻酸鈉、氯化鈣等原料,連個別權威媒體都信以為真。有高校學生實踐了一下,似乎真的能做出來。但是後來有媒體記者暗訪,發現這是一個騙局。目的是吸引別人去“拜師學藝”,學費不菲而且“關鍵技術”還保密。

其實人造雞蛋根本無法實現,光雞蛋殼就很難模仿,比如有氣孔、有氣室、有卵膜。網上流傳的制作工藝挺復雜,一天也做不出幾個,這樣的成本和產出,有造假的必要嗎?

另外還有個視頻是批量做假雞蛋的,實際上,那不過是惡搞的玩具,電商平台上都有賣的,也比雞蛋貴得多。

如何識破謠言

本文篇幅所限,肯定還有遺漏。下面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幫你看穿網絡上的類似謠言。

1.特別聳人聽聞、特別不可思議的,謠言可能性大。

2.一眼能看出來的,一吃能吃出來的,謠言可能性大(造假的也不想一錘子買賣)。

3.便宜的東西造假,謠言可能性大(沒有足夠利潤空間,不會铤而走險)。

4.知名大企業的產品造假,謠言可能性大(除非山寨)。

5.朋友圈裡各種本地生活類公號瘋傳的、父母轉給你的,謠言可能性大。

6.“是中國人就轉”的、“趕緊轉給家人”的、“再不看就刪了”的、“轉發是積德行善”的,謠言可能性大。(文/鐘凱)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